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交流 |成果展示 |学生信息 |高级研讨班
鲁国尧:语言学与历史学的会通——“长安论韵”考论

2023年8月14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鲁国尧先生在敬文讲堂为高研班学员作题为“语言学与历史学的会通——‘长安论韵’考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齐元涛教授主持。



一、问题缘起

《切韵》是中国音韵学的第一经典《切韵序》记载的长安论韵的具体时间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一问题鲁国尧先生以八个字概括:“千年谜题,百年破解自1928年董作宾发表《切韵年表》起罗常培、李荣、邵荣芬、周祖谟、王显、祝尚书等多位学者,均对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开皇元年说”“二年说”“三年说”等多种不同观点,至今已近百年。面对各种不同观点,鲁先生指出,只有回到历史语境进行充分的还原考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基于此,鲁先生提出了“长安论韵开皇六年说”。

二、“开皇初”年代辨正

长安论韵的时间,陆法言《切韵序》记为“开皇初”,这三个字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猜测,其中尤以董作宾、罗常培首倡的“开元二年说”影响最为深远。鲁先生首先对这一观点的支撑论据进行了辨正。

1.“开皇二年说”辨正之一

“开皇二年说”的第一根支柱是卢思道的去世时间。董作宾据卢思道的文章提出,卢思道死于开皇三年,故长安论韵必在卢去世之前。鲁先生指出,董作宾所谓的卢思道卒年仅仅是推算,真正能够确证卢思道下世年份的,是唐代张说的《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隋开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终于长安。”这比《隋书·卢思道传》给出的信息更为精确。细绎碑文,卢氏生平记述甚为精细具体,当据卢思道玄孙卢藏用给出的精确材料写成,可信度较高。董氏不知《卢思道碑》情有可原;后世学者既知这一材料,则不必再拘守董氏成说。

2.“开皇二年说”辨正之二

“开皇二年说”的第二根支柱,是“开皇初”这一时间表述的理解。开元二年符合人们对于“初”的直观认识,因而广受支持。鲁先生指出,“初”的表述并不局限于前三年《隋书·五行志《萧琮传》三条书证,恰可说明开皇六年可被称作“开皇初”。由是,“开皇二年说”缺乏确切的排他性证据,于今已难以采信。

三、“长安论韵开皇六年说”论证

对“开皇二年说”进行辨正后,鲁先生从“齐一律”、历史形势、宴饮性质等方面,论证长安论韵应当发生于开皇六年

1.“齐一律”

鲁先生指出,要破解长安论韵的时间,必须首先坚持以下原则:聚集宴饮论韵,十人必须都在长安而且有可能燕集。鲁先生将其命名为“齐一律”。逐一分析长安宴饮参与者的经历可以发现,薛道衡、辛德源直到开皇四年才返回长安,而卢思道在开皇三年先在外郊劳陈使、旋即丁母忧返乡,守制三年,直到开皇六年才回到长安。取十人行迹之交集可知,元年、二年、三年说均不可信,长安论韵至早发生于开皇六年。

2.历史形势

鲁先生历数南北朝后期的政权更迭指出577582六年间,齐周隋相继易代,血雨腥风,充满动荡。隋文帝杨坚对反对派、特别是齐人进行血腥的屠杀而长安论韵的十人,除陆法言外,萧该、刘臻为梁人入周,而其余七人则是由北齐入周,均非关陇贵族集团,而是属于覆国遗臣这些“留用人员”在严峻形势之下,必不敢冒着极高风险深夜燕集、高谈阔论。这样的宴饮只有在开皇六年政治形势趋于缓和、留用旧臣相继提拔后,才有可能发生。

3.宴饮性质

历来认为长安论韵是一次专门为音韵问题而召开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但是鲁先生通过排比史料指出,这其实是一次“文酒之会”“诗酒之会”。借助《切韵序》与同代史籍的描述鲁先生还原了开皇六年的聚饮场景,指出,“文酒之会”性质随意,常常包含多个即兴的话题,而“论及音韵”是在诸多话题之后偶发的这样的聚会同样只能在宽松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因而将长安论韵定为开皇六年是比较合适的。

最后,鲁先生将以上长安论韵的研究定位为“考据 语史学”,勉励青年学子学习多学科知识,不断推进传统考证的方法努力开拓汉语史研究的“新学问”“大学问”。





撰稿:孙凌康

审稿:孟跃龙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