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交流 |成果展示 |学生信息 |高级研讨班
孙玉文:从出土文献和长韵段等视角看上古声调

2023年8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孙玉文教授为高研班学员作题为《从出土文献和长韵段等视角看上古声调》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利主持。



一、关于上古声调的既往研究

孙玉文教授将以往的上古声调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传统语言学研究阶段,其二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阶段。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阶段中,一种观点为上古汉语声调是经由局部变迁演化成中古汉语声调的,这种观点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一样具有平上去入四声,只是个别字音发生了变化。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汉语声调经历了系统变迁,上古没有和中古一样的四声系统如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森认为古无入声。在现代语言学研究时期,一种观点认为上古汉语有声调,例如陆志伟、王力。另一种观点认为上古汉语没有声调,中古声调的区别在上古汉语中体现为韵尾的不同,上声带有[-ʔ�������]尾,入声带有[-s]尾。孙玉文教授指出,中古四声在上古应有相应的调类区别中古的声调系统在上古汉语体现为超音段音位,而非音段音位。

二、求古音的两个研究方法

孙玉文教授强调了在求古音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法。第一是古今音之间一定有严整而系统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同源的语言之间,以及一个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切韵音系分韵细密,与上古汉语具有传承关系,由《广韵》上推上古汉语,是可行的且必要的。第二是运用逻辑进行严密的推导,要注意证明过程中预设、蕴含等现象,确保论证的有效性。

三、上古

进而,孙玉文教授基于出土文献和长韵段等材料,分述上古汉语的五个调类。孙玉文教授首先基于对出土韵文和传世文献同调相押和异调相押的统计结果,论证上古五声的存在。总体来说,同调相押的情况多于不同声调互押的情况虽然去声常用字相对较少出现了去声异调相押数量多的情况,不能因此将去声同调相押视为巧合,而是要从概率分布的角度对这批押韵材料进行重新解释。孙教授还通过汉语并列复合词的声调分布规律、汉儒四声别义注音材料、联绵词、古人行文语音技巧、白语对音、长韵段等例证证明五类声调各成一类的独立地位

另外,孙玉文教授详细阐述了去声和入声在上古和中古的演变关系中古的去声字,上古要分成两类:一类基本上只跟平上声相通,不跟入声相通,包括所有的阳声韵的字和一部分阴声韵的字,这一类可以归为上古的去声;另一类只有阴声韵的去声字,它们只跟入声韵相通,不跟平上声相通,这一类可以归为上古的长入。先秦时代,长入逐步变成去声,长入中[-p] [-t] [-k]三种韵尾的消失时间也有所不同,[-p] [-k]尾先消失,[-t]尾的消失约在汉末。

四、反驳声调来自辅音韵尾说

孙玉文教授还对声调来自辅音韵尾说进行了讨论,指出此说的不合理之处。孙教授认为,韵尾说不能解释上古韵文中存在的上去声与平声相押韵的情况,以及异调谐声、假借、异文、声训等现象,在古音系统的构拟上必然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孙教授再次强调,中古的声调系统在上古汉语中仍然是超音段音位,不是音段音位,中古汉语的声调在上古依旧是高低、升降、长短的区别。



最后,刘利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讲座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都使大家印象深刻,再次强调语言事实和学理、逻辑的重要性。孙玉文教授的讲座论证材料充实,逻辑缜密,各位同学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撰稿:向文婷

审稿:孟跃龙、董婧宸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