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艺术楼

电话:010-58809248

北师大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

学院新闻
  • 首页 >
  • 新闻资讯 >
  • 学院新闻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2023年“读懂中国”获奖征文成果展(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2023年“读懂中国”获奖征文成果展(二)


自2019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精神和统一安排,面向全体师生组织开展“读懂中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院用文字、照片与视频记录学校多名前辈的生平事迹与人格精神,并通过讲座、研讨、展览参观等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典型事迹与优秀精神的推广学习与感悟交流,敦促艺传师生体会“五老”的奋斗、开拓、坚守与传承,以前辈为标杆,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目标,不懈奋斗勇担时代使命。


为使更多青年学子从优秀前辈的奋斗故事中受益,我院特推出征文成果展系列,登载2019年-2023年的6篇获奖征文,以下为2020年“最佳征文”《清川江畔谱就爱国画卷 北师大中书写艺术人生》:


清川江畔谱就爱国画卷 北师大中书写艺术人生

——记抗美援朝战士、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


【人物档案】黄会林,193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曾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影视艺术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开创了许多导向性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案例,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0年入伍,在抗美援朝前线荣立战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功勋章。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于中文系任教,199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从零起步创建影视学科,2002年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工作62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中国影视理论民族化研究,在文化学术界开启了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热潮,首倡“第三极文化”理论。出版影视系列教材、影视或文化研究等各类成果共约2480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及教育部重大课题,以及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先后获得2006年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特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荣誉奖,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首次设立的“理论评论特殊贡献奖”,2013年“巴黎中国电影节”特殊贡献奖等。荣获首届“中华女性公益慈善典范”“十大女性公益人物”、中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工作者、北京第二届电影十佳工作者、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2016年北京市师德榜样等称号。


一日好景君须记,正是朝朝暮暮时。每逢晨昏,在晨曦或余晖中,总有学子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裁剪光影,而后满载欢欣,归返田家炳艺术楼。这座红楼能够拔地而起、艺术与传媒学院能够巍然建立,离不开黄会林先生数十载的拼搏、创新、钻研、开拓。


回溯历史光影,黄会林先生的奋斗史,与抗美援朝的经历、艺术教育的开拓、“第三极文化”的建设紧密交织,共同谱就传奇华章。


边疆战火染城郭,巾帼英雄,保家卫国


“忽传捷报万众欢,漫卷诗书喜欲狂”。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培明女中全校师生欢欣鼓舞,15岁的黄会林作为队长,带领学校秧歌队上街游行,喜迎解放军的到来。这场万民同贺的盛会,凝结了黄先生和中国解放军的第一缕缘分。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转入北师大附中的黄会林先生和全校同学为保家卫国,积极报名参军。最终,班内四名同学获得批准,16岁的黄会林就是其中一员,而后她随部队入朝,毅然奔赴战争的最前线。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渡江当晚,部队借住于一家庄户,家中老人见中国女兵跨过鸭绿江前来支援,极为震撼,在纸上写下一行中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表感激。70年来,黄先生至今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从人民群众转变为志愿军战士,黄会林弱小女子身躯不仅扛起战斗的钢枪,更肩负起人民群众的嘱托与保卫祖国的信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清川江大桥是后方物资运上前线的生命通道,在清川江保卫战中,美军上千架轰炸机轮番作战,战士们浴血奋战七天七夜,黄会林所在的512团牺牲了100多位战士。战役结束后,部队选出100名人民功臣,唯一的女战士,就是黄会林。从那时起,她坚定决心,要为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历经战场生死洗礼,见证战友舍生忘死,经受艰苦的战争环境,这段经历确立了黄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鼓舞她一生的精神动力,指引她在后来的教育和学术研究道路上勇担民族历史文化使命、攻坚克难为中国影视学科发展开疆拓土。


中国艺术教育,开辟宏图,学科建设


怀着爱国热情和教育理想,黄会林先生于1955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至今,黄先生始终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扎实的学术研究,满怀仁爱之心教书育人,支撑她的是经历生死锻造的信仰与初心、建设祖国的理想和信念。


建设学科、拓展规模。1992年,已逾退休之年的黄会林先生受校方委托重建北师大艺术学科,从零开始艰苦创业;2002年,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黄先生任首任院长;2017年,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级学科,这份荣誉背后,是黄会林先生三十余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的付出。如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学科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黄会林先生多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中国影视理论民族化研究,在文化学术界掀起了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热潮。她主编并参与撰写的《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等系列书籍,具有当代中国影视研究与教育领域里程碑意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文化领域著作、文章约62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电影、电视、话剧、小说、报告文学等约32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书籍1540余万字;共约2480万字。


实践创新、知行合一。黄会林先生始终秉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的理念:于1985年创建“北国剧社”,成为中国校园戏剧融入社会的标杆;1993年作为特色办学实践项目,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2011年创设“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该项目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在国内外发挥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


首倡“第三极文化”,勇立潮头,文化传播


新世纪以来,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黄会林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文化需要进行自我定位。“中国的文明传统五千年不断裂,同时它又永远与时俱进。具有这样的品格,她完全可以成为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力作用的一极文化。……让我们的中国文化,也成为覆盖世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个‘极’”,这发人深省的呼声来自黄先生首倡的“第三极文化”理论。2009年,“第三极文化”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战略思想和学术研究方法被正式提出。2010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成为践行“第三极文化”理论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时光荏苒,年逾八旬的黄会林教授已在教育战线上躬耕了六十二个春秋。岁月之于黄先生,并不是光阴的流逝,而是学识的丰厚与韵致的积淀。至今我们仍常常在课堂上、会议中看到黄先生,已至耄耋之年的她慈爱安详、目光炯炯,矢志不渝地引领年轻一代向新思想、新篇章进军。


杏坛六十载,壮志铸伟业。为了回报战友们用青春热血换来的和平安定、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不负文化传播的使命,黄会林先生将依旧步履不停、行健不息!



(清川江战役结束,黄会林入选100名人民功臣,成为其中唯一一名女兵功臣,第一排右4为黄会林先生)


今后,艺术与传媒学院将在教育部和我校关工委的有力指导下,持续开展“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五老”的正能量,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鼓励师生将“五老”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