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艺术楼

电话:010-58809248

北师大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

学院新闻
  • 首页 >
  • 新闻资讯 >
  • 学院新闻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2023年“读懂中国”获奖征文成果展(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2023年“读懂中国”获奖征文成果展(一)


自2019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精神和统一安排,面向全体师生组织开展“读懂中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院用文字、照片与视频记录学校多名前辈的生平事迹与人格精神,并通过讲座、研讨、展览参观等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典型事迹与优秀精神的推广学习与感悟交流,敦促艺传师生体会“五老”的奋斗、开拓、坚守与传承,以前辈为标杆,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目标,不懈奋斗勇担时代使命。


为使更多青年学子从优秀前辈的奋斗故事中受益,我院特推出征文成果展系列,登载2019年-2023年的6篇获奖征文,以下为2019年“最佳征文”《岿然信仰 红色传薪》:


岿然信仰  红色传薪

                  ——记红色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绍武先生


【人物档案】绍武,烈士遗孤。1940年随母亲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1948年参加太原战役,后随部队进军西南,1958年提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0年任北京作家协会理事。著有电影文学剧本《梅岭星火》《彭德怀在西线》,短篇小说《虎将行》,报告文学《陷入绝境之后》《一生求索趋光明》,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爱的牺牲》,论文集《艺苑咀华》,专题片《窃火者之歌——夏衍九章》,长篇小说《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红军家族前传》等。其中,《骄子传》获北京十个一工程奖,《夏衍传》获中国首届优秀话剧文学理论专著奖,戏剧影视作品集《爱的牺牲》获1992年全国优秀教学图书奖,电视专题片撰稿《文化名人——夏衍》获1991年十八省市电视台二等奖。


眼前,这位历经血雨腥风与硝烟战火的老兵绍武先生,精神矍铄,目光炯然如炬。他总是习惯性地挺括着他那岁月永远压不弯的脊梁,即便是家人出于爱心为家住三层的楼梯安装了电动座椅,他也要倔强地迈着矫健的步子昂首爬梯。


“我一直都是毛主席的一个小兵!”正襟危坐的绍武先生,双手紧紧地将自己年少从军的老照片抱在胸前,冲着年轻的学生们,一脸严肃地“宣布”。经年,青丝变华发、白鬓已如霜,可照片里那眉宇间透出的英气与正义,依然清晰可见。


绵延的文脉昭示着生命精神的传承——恰恰如是。同绍武先生笔下八十七岁高龄的文学导师夏公(中国文学家夏衍先生)一样,望九之年的他还像年轻时一样求索、一样繁忙而有条不紊,照样早早地起床,沐着第一缕晨曦读书写作;夕阳西下,照样迎着师大路上那赤红的一抹霞光,来到学生们的近旁。


从时事政治到革命史、从文学创作到热映影视,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到打造“第三极文化”……年轻人总喜欢依偎着他和老伴黄会林教授旁,老先生的故事仿佛是隐藏于岁月长河的倒影,信手一拈,便可采撷到解答当下之惑的智慧之光。


荆棘之途上的“生命交响”


“像一条清新的溪流,又像一片纯净的绿茵,电视剧《生命交响曲》给喧嚣的、充满躁动的物欲和内心困惑的现代人打开了一个或许已经有些淡忘了的美好境界,这里的生命是那样的生动有力,再次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能称之为生命,什么样的生命,才能被称为是有价值的人生。”——摘自黄会林 绍武文集之《电视研究卷》


行走于绍武先生的字里行间,恰似沿着一条壮阔奔涌的江河踏马飞驰——穿越密密匝匝荆棘遍布的丛林,在枪林弹雨和炮火轰鸣中,总会找到一处清风明月之地解渴小憩,然而当清凉的泉溪刹那间沁人心脾,是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你: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革命的红色薪火,才是我们中国人生命的底色!绍武年少从军,誓扫日寇不顾自身安危的戎马生涯已沉淀为他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


1937年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进驻山西辽县,创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幼年的绍武随母亲参军到了部队。回忆起自己的戎马生涯,老先生记忆犹新:“在部队里的生活特别艰苦,战士们吃马料煮的汤,煮好的汤放入大铁桶,往院里一放,大家一起吃——汤里没有几粒豆,来晚了就只能喝清水——干部战士都一样!我是队伍里唯一一个小孩子,大家都特别疼我,当时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知足的笑容荡漾在岁月的褶皱里,迟迟不肯散去,一如老先生手持戎装照的那份信仰的温度,自不会悄然褪去。


成为烈士遗孤,是在1942 年,也就是绍武9岁的时候。日寇开始了大规模的“五一大扫荡”,想要把八路军掐死在太行山上。“5 月 27 号,这一天让我永生难忘。”老先生话语哽咽。“那天夜里,我母亲一夜没合眼, 一直在转移被服厂的物资。天明时分才回到我身边,天一亮,日本鬼子开始搜山了。我和母亲一块儿跑,我能听见敌人就在我们身后不远处追赶。在敌人紧追不舍下,我和母亲跑到了一个山头。前边是悬崖,后边是追兵,眼看他们就要追上来了。情急之下,母亲只好用身子护着我,纵身跳下了悬崖。”母亲怀中的绍武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每每提到母亲的牺牲,绍武先生的眼中总会噙着泪水,“一直觉得母亲的牺牲,跟我年龄小跑不动有直接的关系,我是革命的累赘,给革命带来了负担。”或许正是这份经历,令年幼的绍武比别人多了一份革命的勇敢和坚定。


讲述中,老先生情之所至,哼起了豪迈的《八路军军歌》——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

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军歌嘹亮:历遍时代的惊涛骇浪、离合悲欢,老先生的故事却仍能让你在簌簌热泪中,谛听到部队辗转阵地的疾步行军,烽火硝烟不惧的英雄气概和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的豪情。


令人印象颇深的,老先生至今对当年的战士们充满了“愧疚”和感恩:“行军、转移的路上,我年幼跑不动,战士们就轮流背着我跑,日夜兼程,有的就在辗转中倒下了、牺牲了,活着的战士就继续背起我,从不放弃我这个革命的‘拖累’。”绍武在革命同志的大爱和硝烟战火中长大了,亲历了太原战役、重庆、成都剿匪等前线的磨砺,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这份红色薪火铺就的生命底色,映照着绍武内心一份笃定的价值观——身为革命幸存者,活着的每一天,都要用来完成牺牲者未尽的遗志。


“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老先生的话掷地有声。


喧嚣之畔:丹心著国魂 静水流深


我们没有和老帅们在一起生活过,可是,我们都曾是老帅们麾下那支光荣队伍里的“小兵”或者“小小鬼”。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我们的耳边经常萦绕着关于老帅们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传奇色彩的神话般的故事。……在毛主席革命线路指引下,我们党造就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风流人物”。他们像一颗颗灿烂的巨星,镶嵌在繁星辉映的苍穹,成为我们民族伟大的骄傲。——摘自会林 绍武文集《学步心得——琐谈《梅岭星火》心得》


怀揣着一份对革命英雄的崇拜之情,绍武先生留校任教的同时,1972年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歌德曾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绍武先生为了探寻这个秘密,手中执起的这支笔,握起来,就是一辈子。


“创作这条路,不像长安街那样平直、宽阔,却更像登山运动员脚下的冰山雪峰,崎岖曲折,充满着艰难险阻。”老先生回忆起当年和爱妻黄会林(现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还是助教时,一面授课,一面为文学创作四处奔波调研、访谈的岁月,感慨万千。


《梅岭星火》的写作过程甚是艰辛,“文革”尾声仍时局动荡,关于革命将领的传记都要慎之又慎。为了避免一些“眼线”分子搅乱创作的进程,会林守在家门口“站岗放哨”,纵使炎热酷暑也只好用报纸把写字台边的窗户糊得密不透风,绍武索性光着膀子奋笔疾书,写完了手稿就急忙请爱妻连夜加班加点改稿。


后来,时局豁然开朗,陈毅的传记写作得到了领导及各方面的支持,而为了更为深刻地熟悉陈毅同志的生活与斗争,1977年,绍武和会林先后在北京、上海、南昌等地访问了陈总的亲属和当年的老战友、老部下,大家侃侃而谈,流着热泪直到深夜、凌晨。梅岭的七月似火骄阳,将这对青年夫妇晒得黝黑,梅关的锋利长矛划破了他们的手脚,猖獗的山区蚊虫叮咬得他们体无完肤。不懈的寻根过程中,绍武先生幸运地找到了当年为梅岭山洞避难的陈老总送饭的老游击队员。老妇紧紧攥着绍武的手说:“我带你们去陈老总当年藏身的那个山洞!你们再迟一些,我就咽气了,再没有人知道那个山洞在哪里了……”。


三个多月的时间,绍武和会林访问了200多人次,查阅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字史料,中间还要坐着绿皮火车辗转回北京代课。宵衣旰食的日子,虽然苦累,可对于文学创作的两颗温热的心房而言,那是可以自由驰骋于文字王国中的“真实故事”,那是可以雀跃在字里行间的“艺术精灵”,赋予了这部鸿篇巨著独特的艺术生命!


绍武和会林献身文学创作所付出的勤奋和吃苦耐劳,感动了当地很多父老乡亲。而这些浸润了乡亲们情真意切的文字,更引起了中国电影巨匠夏衍先生的关注。夏公抱着病残之躯亲自指导,几经修改的《梅岭星火》剧本后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放映,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观影人次达到1.3亿,制片厂转给绍武先生几麻袋的观众来信,装满了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炽热憧憬。


银幕前的鲜花与掌声,并没有令绍武先生驻足,他很快又投身到《故都春晓》《彭德怀在西线》《母亲三部曲》《骄子传》等一系列题材的创作中。


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夹杂着卷来了几分影视文学的狂热与喧嚣,可绍武和会林始终不改初心,直到望九之年,他们仍不放下这支丹心著写“国魂”的“笔”。2018年,他们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红军家族》前传,被改编成电视剧在江西紧锣密鼓地摄制中,将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大革命风暴的洗礼中,殊声同响,归心向党,一个个平凡而不屈的灵魂,融归党的精神宝藏,熠熠生辉。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写完一部像《水浒传》那样的章回体小说,故事里尽是我们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英雄!”说起梦想,老先生气宇轩昂,声音都抬高了一度,颇有一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书生意气。


其实,先生的梦想早已付诸实践。多年来,他推掉所有的学术颁奖交流等邀请,躲在喧嚣之畔潜心筑梦,恰也印证了一句话——“阻碍你追寻梦想的,从来都不是年龄。”


执此一念,静水流深。


师友之间:“第三极”上升起灿烂星辰


当今的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以认为有三极。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中国文化。这是对东西文化两极论的反思和修正,也是寻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努力。第三极文化,并非空中楼阁的臆想,也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想象,而是顺应当前世界文化格局而提出的具有独立性、包容性、开放式的理论构想,一种文化立场和理论姿态。摘自 黄会林 《中华文明的现代演进——第三极文化论丛》


2010年,绍武先生与夫人黄会林首推“民族文化坐标系”概念,首倡“第三极文化”战略理论,为祖国奠定属于北师大的战略级文化创新理论。


这位倔强的老者坦率地告诉记者:提出第三极文化的概念,实则出于一份“义愤填膺”。面对喝着可口可乐,吮吸着肯德基鸡翅和麦当劳奶昔余味长大的孩子们,看着传递美国价值观的动画片《奥特曼》和众多科幻大片长大的下一代,他们殷切地期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呈现和渗入年轻一代的灵魂,中华文化的红色基因,不能丢!


来自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子荀博士告诉记者:“绍武先生在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中,都在传递着红色文化的火种,对年青一代而言更是一份价值观的传承。”


在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已经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改革开放,走向了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当改革开放迈入深水区,我们今天仍旧面临着许多困难困境,今日国际之竞争激烈,国内之矛盾重重,丝毫不输于当年战场上的硝烟战火!面对西方文化渗透,“美国文化的渗透,我们要时刻警惕,并且,我们要主动出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捍卫中华文化!”绍武和会林发起“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通过募集善款资助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到中国、体验中国、用镜头语言描述、感悟并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次讲话中,亲自为“看中国”点赞!


当下,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绍武老先生常常和学生们发起热烈的讨论,老先生开玩笑说:“要感谢美国这个特朗普总统,他将资本主义贪婪的丑恶本性暴露无遗,让中国青年更清醒、更团结。你们慢慢就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蜜甜!”


诚然,当下我们的年轻人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更加表现出的团结,对霸权主义行径的愤然,对民族企业的憧憬与维护,对自主创新与基础科研的反思,对民族利益和精神的捍卫,对国家立场的坚守,对自我责任的清醒认知,令老先生感动并欣慰。而正是一批又一批致力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生成的有志青年们,让“第三极文化”的制高点越来越清晰可见!


“第三极文化”的辉煌崛起,需要我们铭记苦难的意义,铭记革命先烈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崇高志向,铭记苦难岁月里“漫天,斯人独立,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果敢,铭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坚忍与不屈,铭记“多难兴邦”的厚重与微温。


老先生正像一个田埂中不断播种的拾穗人,总是俯身回望,手捧那株红色的麦穗,对青年说:“英雄的民族,可以为了生命以外的崇高目的,甘愿撕碎自己的肉体,掏出自己的红心,燃作熊熊的火把,去照亮暗夜中行进的大众。”


说罢,绍老和蔼可亲地拿出一张《光明日报》赠予我,并嘱咐道要认真读一读孟子提出的“大丈夫”说。我打趣道:“先生您自己就是大丈夫!”


老先生璀然一笑:“哈哈,我就是一个毛主席的小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境界,我所追求。”


“大丈夫”誓言无声!何尝不是“大丈夫”的岿然信仰,为中国文化传下薪火!星火燎原之势,聚变出无限的能量,方能打造出世界文化的第三极!


访谈接近尾声,傍晚的阳光仿佛约好了似的,从老旧的丝绒窗帘穿透过来,轻柔地交错在老先生的肩膀和容颜,如同电影机的黑白格条,一幕一幕放映出如歌的岁月——寄身戎马的荆棘之途、文学创作的喧嚣之畔、风雅意趣的师友之间,每一个维度的绍武先生,都绽放出“红色”的荣光。




今后,艺术与传媒学院将在教育部和我校关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开展“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五老”的正能量,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鼓励艺传师生将“五老”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