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绵域(1925.4-2018.3),男,汉族,山东省牟平县人,医学家、教育家。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北京医学院医疗体育医师督导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主任,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医学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学位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终身名誉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Ⅱ组组长,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曲绵域教授是新中国运动医学专业的奠基人。1955年受委派成立北京医学院医疗体育医师督导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任主任,同年9月开办全国第一届运动医学高级师资进修班(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自前苏联学习回国后,1959年1月在新建的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实习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全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机构——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任所长。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5名、博士9名。主要研究领域:运动医学、运动创伤、骨科。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及缺乏运动所致的结缔组织伤病的防治、临床及基础的研究。在软骨修复、再生、移植、免疫、细胞分化与反分化以及细胞因子在生理和病理性异位化骨中的作用及调控、腱止点的分型及末端病的防治研究方面等均有所发现。1993年完成了人、牛、猪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提纯。1995年成功地获得了BMP2基因的昆虫真核表达。发表《关节软骨磨损的实验研究》、《关节软骨修复与再生的实验研究》、《机械因素在损伤关节软骨修复中的作用研究》、《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生理与其康复原则的研究,运动损伤与细胞分化--培养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反分化研究》等论文近80篇。主编《实用运动医学》(第1-4版)、《运动创伤检查法》、《黄家驷外科学》(运动创伤部分)、《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卷》等十余部专著。曾获北京科技群英会奖(1961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的“运动医学贡献奖”(1989年)、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授予的“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奠基主席奖”(1992年)及“荣誉会员金质奖”(2000年)、原北京医科大学首届“名医奖”(1992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先进工作者奖(1990、1995年)、中国运动医学学会“杰出运动医学名人”称号(1996年)、“法赫德亲王亚洲运动医学奖”(1999年)、“全国百名优秀医生”(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0年)、首届北京大学“蔡元培奖”(200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及三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