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中国医院重点专科临床管理培训项目(北京站)活动

  

  11月24日,中国医院重点专科临床管理培训项目(北京站)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教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全国近400位医院管理者、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学科建设、专科发展、临床管理、医疗进展进行讨论交流。

  “中国医院重点专科临床管理项目”是在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全国医学高等学府共同联合承办,无界进修协办的医院管理培训项目。该项目创新性地将中国最好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案例和优秀临床管理经验进行发掘与推广,推动中国临床管理体系建设与中国医疗发展。

  2017年5月该项目启动,甄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内的全国重点专科独具特色的优秀医院,作为首轮授课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中国医院重点专科临床管理项目”2017年度收官站。

  收官之作 盛大开幕

  在开幕式上,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无界进修总编辑许一方等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主持。

  焦亚辉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勾勒出健康中国蓝图。国家重点专科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是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工作创新,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体现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医疗卫生战线,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水平,而重点专科临床管理作为重要一环,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知名的三甲医院,在公立医院中位列国家第一梯队,有很多国际国内知名学科。此次围绕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总结交流,将从医院战略到科室实践进行纵向深入的发掘与推广,其经验值得全国医疗机构借鉴。

  姜保国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中国人自行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家综合性西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医学进步的见证。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和中国第一台体外震波碎石设备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医院现在拥有1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8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4个北京大学级研究所,5个北京大学级医学中心。近年来,医院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为医院重要发展战略,确定医院发展总体思路为“一二三工程”,即以医院全面发展为中心,抓住基本医疗质量和创新医疗技术两个基本点,实施人才、学科与空间三大战略,对医院运行机制体制进行务实的改革与调整;并设立“111”学科人才规划基金,即五年资助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培训,每年资助100名护士长和骨干护士出国学习,推动10个学科从人才梯队、技术创新等得到全面发展。

  培训讲座精彩纷呈

  上午的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主持。在上午的论坛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创伤骨科主任姜保国,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王建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血液科主任黄晓军,分别从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实施与推广、构筑医院高水平诊疗平台、妇产科重点学科建设、血液病学科发展与团队建设等领域进行了详细阐述,受到与会人员的欢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创伤骨科主任姜保国以《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实施与推广》为题作了专题报告。10年前,以姜保国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依托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现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就开始了中国创伤状况的调研,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院前与院内、院内急诊科与救治专科的创伤信息预警联动系统;利用中国综合医院各专科的发展优势,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在综合医院组建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制定严重创伤、创伤并发症等救治规范及专家共识,系统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建立了创伤救治“中国模式”。这一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围绕严重创伤救治的目标和任务,针对涉及多个学科的严重多发复合伤,创建“创伤救治中心”,建立起符合现代急救理念的创伤救治团队,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学科群模式,提升医疗救治与服务能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以《沉心明智,构筑医院高水平诊疗平台》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安主任从医疗-康复-生命质量角度介绍了重症医学专家眼中的“大健康观”并探讨了“病”与“症”的哲学辩证关系。从ICU作为四个集中(空间、患者、专家、设备)的科室,如何适应医改形式,符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医院定位,顺应医院整体发展的大格局等角度分析,以做到床尽其用、规模出效益,搭建重症医学大平台,做好“生命的守门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王建六以《妇产科重点学科建设介绍》为题作了专题报告。王建六副院长介绍了作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科技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妇产科,从1942年林巧稚医生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近年来,通过分析妇科、产科、生殖医学、计划生育等学科专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最终确定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为学科诊治特色,并进一步做大做强,将诊疗技术及诊治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建设体会。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以《血液病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与团队建设》为题作专题报告。黄晓军所长首先提出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理想与情怀,即做一名好医生,解决血液病的世界医学难题,打造引领团队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屹立于世界学业最高学术的巅峰。在情怀的引领下,向着理想目标,如何进行学科现状分析,建立长短期发展目标,明确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方向与差距,有针对性地分层组织实施,使原有强项更强,弱项变强,缺项变有。黄晓军详细讲述了国际公认的首个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北京方案”的形成过程,强调了从临床入手科学问题导向、让临床科研促进临床技术规范,这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提出从优势学科与亚专科结合处着手,以人才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引领团队等一系列学科建设经验。

  下午的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王天兵主持。在下午的论坛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眼科主任赵明威,纪委书记、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苏茵,分别从患者体验、学科建设、以专科建设带动学科发展、临床与学术并举等领域进行了精彩报告,会场掌声不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以《用数据放飞卓越——患者体验在医院品质提升中的意义与价值》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张俊副院长介绍了国外优秀医院的理念与经验,进一步指出关注患者体验是顶级医院的准则,是优秀医院的共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批准成立的“国家医院体验研究基地”,探索运用大数据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新思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患体验研究管理与评价新方法。同时,张俊副院长指出,从医患体验数据维度出发评价医疗服务品质、量化管理评价指标、细分改进管理条目、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并通过对医患体验大数据的有效深度挖掘,构建医疗机构品质全息影像,为医院管理部门提供从宏观到微观、从现状剖析到历史持续监测、从区域内部横向比对到行业大数据挖掘的全维度、立体式的决策辅助支持,从而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品质,确保医疗安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以《学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为题作了专题报告。高占成主任介绍了呼吸内科1962年从大内科呼吸专业组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指出采取“建立目标-预估周期-面对现实”的方式,确定“医疗是根本,是学科发展基石和核心竞争力;科研是旗帜,是学科内涵标志和强劲牵引力;教学是wifi,是学科多维体系和外延推动力”这一核心发展理念;提出“以疑难重症为重心夯实能力,以全面高效为目标打拼一流”的发展路径;以及以特色专科为新起点,“扩空间、建平台、融国际”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赵明威以《以专科建设带动学科发展》为题作了专题报告。赵主任回顾了眼科80年的发展历程,从专科与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角度论述了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指出临床技术创新与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分析了眼科学科专业现状,面对学科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不均衡、科研力量单薄、空间受限等困境如何整合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北大医学眼视光学,撬动眼科学科再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格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委书记、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苏茵以《临床与学术并举——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感悟》为题作了专题报告。苏茵书记回顾了三代主任历经三十余年发展风湿免疫科的历程,介绍了学科病种特征以及风湿免疫科的学科定位于常见病+疑难病+临床或基础研究,指出临床与学术并举是发展的硬道理,并介绍了学术型临床团队的建设过程,指出科研是临床发展的动力。

  互动交流 实地参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总结了在医学政策、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养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从授课内容到课程水准均得到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大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门诊药房,了解医院自动摆药系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进行门诊药房改造。改造后的门诊药房将传统中西药房合并,引进全自动发药机、提升机、射频条码器、LED显示屏提示系统等先进设备,告别了传统的手工药品调配模式,步入信息化、自动化发药新阶段,不仅更加方便患者,药师也能提供更高质量的用药指导服务。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即将迎来百年院庆之际,作为2017年度收官站承办中国医院重点专科临床管理项目,意义深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秉承近百年的学术传统,致力于学科建设并总结经验,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重大学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可借鉴的成功模式,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做出有益的贡献!

  (人民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