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腹透推广举步维艰
《健康报》:腹透推广举步维艰
患者谈 选择上各取所需
经济利益的驱动,让部分医院和医生乐于选择回报更为丰厚的血透技术,但这并不是导致腹透被冷落的惟一原因。究竟是选择腹透还是血透,患者也有自己的考虑。
选择血透的赵女士现在每月的治疗费用在8000元左右,虽然价格比腹透高,但赵女士觉得值:“血透多省心,每周去3次医院,躺在那儿什么都不用管,全都是医护人员的事了。腹透每天至少要换3次透析液,麻烦不说,如果家里卫生消毒没搞好,还容易感染。”对于血透会不会耽误工作的问题,赵女士无奈地表示:“当然没法工作了。”
自2005年8月开始腹透的王华(化名)女士因为造瘘失败转而选择腹透。她每月的治疗费用约6000元,因为参加了医保,自费部分在800元左右。几个月下来,王华觉得腹透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自在,能让自己自由生活。“上班、照顾孩子、做家务什么都不耽误。如果每周3天去医院血透,肯定是没法工作了。”现在,王女士每天早上6点起床,花15~30分钟的时间更换透析液,然后送孩子上学,自己正好能赶在8点前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休息时间更换透析液;晚上睡觉前再换一次透析液。“我上次复查就有一些指标偏高。医生说不用担心,还在正常范围内。我还有个5岁的孩子,为了孩子我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医生谈 无论选择哪种透析患者都要学会自我管理
“透析三年身更强,今日参加运动会,明天前景更光明。”一位患者家属在北大医院为尿毒症患者举办的运动会上,当场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该科目前管理着300多名腹透病人,有76名参加了比赛。
该院肾脏内科副主任赵明辉教授表示,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透析病人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娱乐。
“实际上,让病人加强自我管理,参与到治疗中才是关键。这也是慢性病治疗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汪涛强调,慢性病虽然不可逆,但是可控,这也决定了慢性病的治疗目标是让病人能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医护人员的工作重点不仅是诊断治疗,更要关注康复干预。”汪涛提出了康复的五大要素:鼓励、教育、运动、工作(社会参与)、评估(生理、心理、社会)。通过医护人员、社区、病人及其家属的建设性沟通交流,让病人参与到治疗决策中,并学会用医护人员传授的健康知识进行自我管理,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摄入肾损害药物等。通过建立责任护士制,居家病人也可以随时跟主管护士取得联系,寻求帮助。
例如,北大三院肾内科最近发现,血透病人普遍钾高,经调查了解到,这是因为北京春季草莓上市,病人吃了含钾丰富的草莓。让病人注意控制草莓的摄入量,钾浓度自然就下来了。该科还专门配备了1名专业营养师负责指导病人饮食。
专家谈 非医疗因素+医疗因素双重制约腹透开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汪涛教授表示,制约腹透技术在我国开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医疗因素和非医疗因素。
非医疗因素:经济不合算占首位
2003年,来自全国各地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数十名肾科主任,参加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办的肾科主任培训班。汪涛在培训班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医院开展血透业务,而开展腹透业务的医院仅为60%。在问及影响腹透开展的主要原因时,50%的学员表示“经济不合算”。
汪涛表示,受现行医疗体制的制约,医院为了营利,不可避免地倾向于选择经济收益更多的一方。
而医药报销制度中严格控制药品费用比例的规定也使腹透的推广雪上加霜:血透属于治疗费范畴,而腹透所需的透析液则属于药品,医生开出透析液反而有可能会因药费超标而被罚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也使部分医生缺乏采用腹透技术的热情和动力。
“实际上,只要国家政策有所调整,腹透发展的状况就会大有改观。”据了解,上海日前出台了鼓励腹透的医保政策:腹透病人享受医药费全部报销的待遇,而血透病人则需要自费5%的医药费。此举使得上海选择腹透的肾病患者有了显著增长。汪涛教授还认为,实施单病种限价对于腹透技术的推广也将起到很好的政策导向作用。
在问卷调查中,约40%的学员提出了“首先需要满足血透病人数”、“医患对腹透认识不足”、“动员困难患者不接受”、“宣教随访困难”、“没有人员”等其他原因,而这些原因无一例外,全都是非医疗因素。“医护人员对腹透的看法将会转嫁给病人,从而影响病人的最终决定。”
医疗因素:远期疗效存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几个大型研究使腹透技术备受争议,这也是近年来腹透在西方国家逐渐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这几项研究均显示,在透析开始的2~3年,腹透病人生存率高于血透病人;约2年后,两者逐渐趋同;透析时间再延长,则血透病人生存率要高于腹透病人。鉴于腹透的远期效果不如血透,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先做腹透再做血透的治疗方案。
但汪涛教授对此做法并不赞同。“既然腹透存在技术缺陷,那么找出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关键,而不能只是短期利用。”经过深入研究,汪涛和他的工作团队找到了突破口:控制饮食。
传统腹透治疗提倡增加病人蛋白的摄入量,同时又不自觉地增加了病人的水分摄入量。比如,正常人每天需摄入蛋白质0.8克/公斤/天,水分清除1000~1500毫升;肾功能不全者减少为0.6克/公斤/天,水分清除也可能减少或不减少;透析病人则需要增加到1.2~1.3克/公斤/天,而传统的腹膜透析由于腹膜透析脱水加上原本的尿量,使得水分的清除每天可达2500毫升甚至更高,因此病人较正常人喝水更多,以保持身体内足够的水分。这在病人开始透析时,由于其尚有一定的肾功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随着透析时间延长,病人尿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蛋白和水分的摄入量并未减少,甚至比正常值还高,自然导致透析效果下降。汪涛教授提出,从透析开始就应该控制饮食,使病人蛋白摄入量保持在0.8~1.0克/公斤/天,同时根据病人尿量减少调整透析量。
临床证实,通过让病人的生活方式与透析相匹配,病人的营养状况能够平稳地维持,高血压、心衰、腹膜炎、高磷血症等并发症迅速减少,发病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北医新闻网摘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