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有新法

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有新法

——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门静脉置泵持续溶栓
 
    近日,北大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术+门静脉置泵持续溶栓成功救治一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患者王某,男性,51岁,因剧烈腹痛3天,在当地医院用吗啡等止痛药仍无法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来北大医院就诊。查体发现腹部膨隆,全腹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典型的“症与征不符”使外科医生很快想到了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并经CTA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手术室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血管外科张宪生主任、郭宏杰博士迅速为患者实施了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术+门静脉置泵持续溶栓治疗,保住了维系生命的肠管,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目前患者已经康复。
 
    尽管外科诊治水平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病死率仍高达60%以上,有的医院甚至高达100%。其原因是因为本病发病率低,在遇到急腹症时较少想到本病。等到诊断清楚以后,为时已晚。感染中毒性休克、短肠综合症、甚至死亡仍然是多数患者的最终结局。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是很凶险的疾病,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1 /3,多见于左心房纤颤引起的栓子脱落。在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中, 15%的栓子位于动脉入口处,半数位于空肠和结肠中动脉分支的远端。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病人就诊或确定诊断后已发生肠坏死,已失去了进行血管再通或重建的机会。因此,多数有关的文献报道的本病治疗都是以肠切除为主,甚至根本不提血管再通或血管重建。因此,本病的治疗须争分夺秒。手术治疗是病因治疗的重要环节,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肠系膜动脉栓塞如能获早期诊断,单纯动脉切开取栓即可。如果超过12h,肠切除已不可避免时,也应行肠系膜动脉切开取栓,部分濒临坏死的肠管可能恢复生机。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文献中报告最小者为出生后4天,最大者为88岁,而最常见的年龄为30~70岁。性别分布上,男性略多于女性,约1.5∶1。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MVT,约占20%~25%,原因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多有AT-Ⅲ、蛋白C、蛋白S缺乏现象,发病前可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原发性MVT可认为是全身血栓形成的一个组成部分。继发性MVT,多与其它疾病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约80%可找到诱因。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约占肠系膜缺血的15% ~3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发生体液和血浆蛋白倒流入肠腔和腹腔,导致低血容量、血液浓缩,继而加重血液高凝状态而使血栓形成扩展,最终出现肠坏死,患者多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一旦确诊,应尽早行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术,手术愈早,效果愈好。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符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因此,早期诊断相当困难, 误诊率高,往往需要术中才能确诊。3DCT 通过三维重建可以清楚地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部位及范围,文献报道CT 检查的正确率为90%~100%。所以, 螺旋CT 应该被作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首选检查。                          
 
 
(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