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人物】“四两拨千斤”的中国“爆破队长”


——记北京理工大学爆破专家杨军

 


 

  “现在准备起爆,一分钟前准备!”

  “清点人数,所有人和车撤到外面去!”

  “5、4、3、2、1,起爆!”

  一丝一毫决定成败,一分一秒分崩离析,让普通人震撼畏惧的爆破现场,却是爆破人的日常。在书声琅琅的北理工校园里,就有这样一批不平凡的师生,精深学术,潜心研究,为的是电光火石间的优雅,他们就是北理工的爆破人。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爆破工程及安全技术学科组学科带头人杨军,就是一位北理工爆破人的杰出代表。10月3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中国队长》第三集《爆破专家》中,就讲述了中国“爆破队长”杨军的故事。

  日夜拼搏在工作一线上的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开创一个又一个“高难度动作”,写就中国爆破的精彩篇章。

爆破是一门科学

杨军为学生讲解唐山西郊热电厂爆破细节

  2016年6月29日,唐山西郊热电厂爆破现场,气氛有些紧张。

  面对即将被爆破拆除的一座210米的超高烟囱,杨军团队提出采用的“同向折叠”爆破新方案,精确计算的上下爆破切口延时能否实现,虽然方案经过多次论证和模拟,但在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谁都不敢有丝毫懈怠。若有不测,厂房内价值数千万元的设备将遭遇损毁。

  折叠爆破法,是针对超高建筑最常用的爆破拆除方式,但是对于地面的空间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次要拆除的超高烟囱,距离旁边的厂房仅有10米,如此复杂严苛的环境条件,让“拆烟囱”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点燃爆破导火索,必须是科学的论证。经过现场的反复勘探,凭借多年在爆破领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杨军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同向折叠”这一大胆的爆破方案。“专家意见很大,几乎都不同意我们这个方案,质疑集中在上下两个爆炸切口的延迟时间怎么确定。烟囱爆破的同向倒塌在之前没有过工程实例,只是在教科书上有,因此大家认为我们没有多大把握。”但杨军的方案并不是异想天开,根据科学的模拟计算得到延迟时间为2.5秒到3秒,足以保证烟囱爆破后,按着预定的方向同向折叠,这种信心来自于科学,“当时在场的都是中国爆破行业协会邀请的爆破行业专家,我们顶住了很大压力,在反复论证的前提下,才坚持了这个方案。”

  爆破是一门科学,需要胆量与细致并存,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除了要经历科学的论证,也还要面对无法控制的各种因素。杨军是这样理解的:“爆破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作为专业人员,你必须能顶得住,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坚决不能起爆,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很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这次超高烟囱的爆破,爆破日就遭遇到雷雨天气,给爆破带来安全隐患,杨军带领团队沉着应战,等待3个小时后,抓住雨停的时间窗口,沉稳起爆,在隆隆巨响过后,这座高达210米,具有超强抗震能力的大烟囱,按照既定设计,“折叠”倒下,爆破圆满成功。现场的行业专家对此次爆破赞不绝口:“烟囱下段110米处的爆破,保持正北方向和原设计准确无误,非常好!”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理工在中国爆炸领域始终保持着明显的研究优势,深厚的学术基础为学校在爆破工程领域的科研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正是在杨军等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北理工在爆破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工程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在中国爆破行业和世界爆破学届享有较高声誉。

爆破是一门瞬间的“艺术”

杨军在查阅资料 

  与爆破的结缘,杨军表示也算机缘巧合,“我那时候作为一个高中生都不知道有这个行当,考大学时想自己应该去学个美术,但我们那时候专业都是属于分配的,超过了分数线之后分到哪个专业就是哪个专业。”

  作为一名1977年的大学生,虽然杨军并没有走上他向往的艺术之路,但如今的他却把爆破看成是一项“四两拨千斤”的瞬间“艺术”。

  杨军对爆破科学的不断登攀和与时俱进的钻研精神,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们,“杨老师一定会要求我们做好周密的模拟计算,反反复复论证,不合适的就推倒重来,总之不能出一点差错。”另外,杨军在学生们的眼中也是一位“潮人”,他把爆破“玩”向了流行的手机APP,“爆破有很多手册规范,有些场合我们没有办法把书带回去,所以碰到有些争论的地方,大家就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这个经常就会造成失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杨军组织开发了一款针对爆破提供知识技术参考和辅助计算的手机应用程序,“我们觉得现在手机每个人都有,而且手机的功能很强大,人家别的行业已经有了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应该做一个!”

  “除了研究拆除爆破,我的研究方向还有岩石爆破理论模拟计算和爆破安全技术,在我看来,科学的爆破设计和先进的数字仿真技术,可以让看似惊险的爆破尽在掌握之中,”杨军说,“然而,这都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他内心深深地知道,只有抓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才是爆破这门瞬间“艺术”不断辉煌的底蕴。

杨军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爆破顶级会议Fragblast11

  如今,杨军主持的岩石爆破损伤理论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在国内领先,有关建构筑物爆破拆除过程数值模拟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并成功应用于多项爆破拆除工程设计中。他也已先后指导了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生23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建筑结构爆破拆除数值模拟(科学出版社)》等专著6册,曾获教育部和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爆破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对于杨军而言,爆破的魅力早已超出了“有意思”和“超刺激”,在面对一项项挑战中攻坚克难,让科学的理论和缜密的设计,在瞬间完美爆发,这种美堪比“艺术”。

爆破意味着新的开始

爆破现场团队合影

  一座80万千瓦的发电厂,连接着兰州、河西走廊、青海的三大用电系统的负荷中心,是西北主力电网上重要的一环,正常运行的发电厂机组和电厂内需要拆除的旧厂房之间的距离只有24米;北京周边地区的一处废弃金矿,由于盗采屡禁不止而且事故频发,从根本上杜绝盗采需要彻底炸毁金矿,但金矿内部巨大的空洞,潜伏着塌方的危险;承钢黑山铁矿爆破和元宝山露天煤矿采场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有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影响……杨军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样一项项棘手的任务。“杨老师喜欢做一些有点技术难度的任务,当出现新的工程实际问题时,杨老师认为正是我们发挥作用的时候。” 京工博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顺波博士说。

  “爆破绝不仅仅是炸掉某个废弃建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旧更替,正是在循环之间,才有了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爆破应该理解为是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手段,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杨军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爆破的意义。爆破并不意味着毁灭,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发展的新陈代谢,少不了爆破的催化,一声巨响过后,废墟之上将重塑新的建筑,土地也将拥有新的可能。

  今年57岁的杨军,从事爆破研究已经30多个年头了,他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橡皮擦”,用才智和辛勤不断地擦除旧的,开创一个又一个新的可能。在北理工,还有一大批像杨军一样的北理工人,在自己的领域内,严谨治学,踏实钻研,攻坚克难,创造出一个个脚踏实地、作用实在的成果,践行着北理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学添砖加瓦,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