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从延安走来》引领我们走进历史,走向明天


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庞海芍

〖第  678  文学艺术

    9月16、17日晚,大型话剧《从延安走来》在海淀剧院上演。这场话剧既是献给我校65周年校庆的一份贺礼,也是我校2005年艺术节的开幕式,更是第一次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我校的历史与特点。正由于此,此话剧引起了众多领导、师生与校友的关注。
    前来海淀剧院观看演出的有:我校校友、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洪虎及夫人,延安自然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吴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原北京民航局副局长马晓文,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原国家工商管理局领导胡木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郑邦玉;我校领导焦文俊书记、匡镜明校长、杨宾副书记、侯光明副书记以及广大师生代表。
    话剧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颇具陕北特色的民歌中拉开了帷幕,根据我校不同的历史时期,话剧分为四幕,讲述了我校从延安自然科学院到今天走过的65年风雨历程:第一幕“延安往事”刻画了我校刚刚创建时广大师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甘为国家奉献的精神风貌。第二幕“神箭探空”真实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校师生热火朝天搞科研的场景,当五名学生为了研制火药而牺牲时,许多人落泪了。第三幕“青春放歌”描写了改革开放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服务社会的精神面貌。第四幕“再铸辉煌”则写出了各行各业杰出的校友们回母校时的热闹情景。
    “你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走来,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你的创建殷切关怀。”伴随着全体演员深情地朗诵我校著名校友曾庆红为母校写的诗句,话剧缓缓落下帷幕,台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我校校友洪虎激动地说:“《从延安走来》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倍感亲切。我为自己是一名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友而深感自豪。”A


    话剧《从延安走来》的诞生凝聚着学校领导的期望,吸纳了许多师生的智慧,饱含着众多台前幕后者的心血。
    早在2003年艺术教育中心成立时,分管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杨宾副书记就多次指出,要创作有我校特色的艺术作品,要让艺术传承自己学校的文化和精神。于是,我们想到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我校谈天民等人编写了一本书——《从延安走来》!“对,就是它——《从延安走来》,创作一部话剧,反映我校的发展历程!”这个想法诞生在2003年秋季!接着便是物色和引进话剧教师,并在人事处的支持下于2004年7月如愿以偿。之后便是搜集素材、征求意见、具体构思……2004年11月,几家主办单位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邀请了部分熟悉学校历史的老领导、老教师出谋献策(他们的名字均出现在节目单的顾问或致谢名单中)。大家一致赞同创作这部话剧,并对学校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的突出事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编写剧本的工作是辛苦而艰难的,从寒假到暑期,庞海芍、邵泽辉、杨海滨、顾雷、龚绍文5人小组走访了延安时期、华北时期的老校友,座谈了50年代“新中国第一”的当事人,翻阅了校史、校志、校刊,送学校领导审阅,反复讨论修改剧本。令人欣慰的是,演员招聘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响应,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同学应聘者众多。剧中饰演徐特立的牛玉龙就是大四的学生,虽已临近毕业,但表示全身心投入拍戏,演出结束后再找工作。排练的日子是艰苦的,盛夏酷暑,同学们在禁区搭建的简易大棚里挥汗如雨。导演邵泽辉愣是把没有任何表演基础、从来没有上过舞台的同学调理得有模有样。筹备演出的过程也凝聚了众多单位的心血,档案馆提供资料,设计艺术学院参与舞美设计,现网中心制作多媒体,校团委组织观众,校友会招呼校友,宣传部营造声势,党办校办总协调……不胜枚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如此。这部话剧的成功是学校各部门团结协作、辛勤努力的结果;同样,她的进一步改进和锤炼还需要广大师生的关心、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