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结果揭晓
为表彰博士后人员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中取得的优秀业绩,激发在站博士后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力资源部于2020年12月中旬启动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工作,在个人申请、学院推荐的基础上,经首轮函评、现场答辩、校内公示等环节,并提请2021年2月1日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李翔宇等17名博士后入选。
1月14日下午,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后答辩评选在中关村校区2号办公楼133会议室举行。人社部专技司博士后处处长薛万里莅临指导,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会相关学科委员及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优秀博士后候选人以及部分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生近50人参加了答辩评选会。会议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施瑞主持。
会议伊始,施瑞副部长介绍了我校设立优秀博士后的初衷、实施背景及评审规则,总结了2020年度我校博士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希望通过优秀博士后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在站博士后人员的科研创新热情。薛万里处长指出,经过35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博士后制度已成为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和窗口,博士后人员逐步成为高校科研院所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成为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团队中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博士后制度,持续加大对博士后人员的支持力度。同时,希望我校博士后人员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平台特色,继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学术前沿,为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并预祝我校优秀博士后评选活动圆满完成。
附表:2020年度优秀博士后入选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学院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合作导师 |
1 |
李翔宇 |
宇航学院 |
力学 |
田强 |
2 |
孙士珺 |
宇航学院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季路成 |
3 |
李娟 |
机电学院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李杰 |
4 |
刘睿 |
机电学院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陈鹏万 |
5 |
肖李军 |
机电学院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高世桥 |
6 |
胡晨星 |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
杨策 |
7 |
马兴龙 |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机械工程 |
何洪文 |
8 |
付时尧 |
光电学院 |
光学工程 |
方岱宁 |
9 |
张元 |
自动化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夏元清 |
10 |
吕席卷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束庆海 |
11 |
李雨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吴锋 |
12 |
钱骥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陈人杰 |
13 |
姚海华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王鲁 |
14 |
Asif Mahmood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 |
王金亮 |
15 |
翟雁冰 |
生命学院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郭书祥 |
16 |
陈彦飞 |
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
力学 |
方岱宁 |
17 |
王潘丁 |
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
力学 |
方岱宁 |
注:按学院排序,同学院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
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后风采展示
李翔宇,男,中共党员,1991年5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3月进入我校宇航学院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田强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天体近表面运动动力学与控制。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其中顶级期刊2篇,重要期刊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受邀作大会报告4次;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任务方案的论证。
孙士珺,男,中共党员,1986年12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8月进入我校宇航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季路成教授,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2篇,会议论文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1项、面上二等资助1项。参与“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机”重大专项1项,航发主机院所项目2项。
李娟,女,中共党员,1991年7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1月进入我校机电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李杰教授,研究方向为集群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其中顶级期刊3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1项、面上一等资助1项;参与重点科研项目3项;完成英文专著1部,译著1部。
刘睿,男,中共党员,1985年2月出生,博士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2019年7月进入我校机电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陈鹏万教授,研究方向为炸药力学行为及安全性。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1项;担任《含能材料》青年编委、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Measurement,Eng Fract Mech,《含能材料》和《火炸药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肖李军,男,中共党员,1991年6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7月进入我校机电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高世桥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5篇,重要期刊论文1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各1项,获授权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担任《兵器装备工程学报》特聘科学编辑,Addit. Manuf., Mater. Des.等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人。
胡晨星,男,中共党员,1989年11月出生,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6月进入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杨策教授,研究方向为压缩系统稳定性。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7篇、重要期刊论文3篇,参加国际、国内顶级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3次;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综合改革项目1项。
马兴龙,男,中共党员,1991年6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4月进入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何洪文教授,研究方向为太阳能高效聚光与综合利用技术。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1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6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交叉培养计划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技术、太阳能加湿除湿型高盐废水处理技术成果转化,两项技术在2019-2020年间实现产值150万元。
付时尧,男,中共党员,1992年8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1月进入我校光电学院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方岱宁院士,研究方向为激光光场调控技术及应用。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3篇;入选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1本;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等。
张元,男,中共党员,1993年7月出生,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9年10月进入我校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夏元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化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离散优化及数据驱动。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或录用论文4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2篇,重要期刊论文1篇;入选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进站后的成果获评“2020 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十大创新成果”。
吕席卷,女,1986年10月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7月进入我校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束庆海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含能材料、气溶胶物理化学。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1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4篇,重要期刊论文5篇;作为负责人主持科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3项。
李雨,女,中共党员,1988年8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6月进入我校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吴锋院士,研究方向为先进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均为材料类顶级期刊,影响因子共计52.64;入选2018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参与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钱骥,男,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6月进入我校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陈人杰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影响因子共计59;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美国专利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
姚海华,女,中共党员,1987年12月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6月进入我校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王鲁教授,研究方向为亚稳态金属材料新型功能应用。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1项、高校合作类横向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Asif Mahmood,男,巴基斯坦籍,1987年2月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1月进入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王金亮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ergy Environ. Sci.(1篇,IF=30),Solar RRL(1篇,IF=7.5),Comput. Theoret. Chem(1篇)和J. Clust. Sci.(1篇)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
翟雁冰,男,中共党员,1989年3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3月进入我校生命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为郭书祥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型质谱仪研发及其临床应用。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
陈彦飞,男,中共党员,1990年10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1月进入我校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合作导师为方岱宁院士。主要从事热防护材料与结构高温力学理论、设计与制备等研究。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3项。
王潘丁,男,中共党员,1995年11月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9年6月进入我校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合作导师为方岱宁院士,研究方向为实验固体力学。入站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入选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科研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