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Wiley出版社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承办的《物理年鉴》225周年纪念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物理与新材料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共同庆祝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期刊之一——《物理年鉴》创刊225周年,探讨物理学及其与材料学、集成电路学等学科交叉带来的前沿创新成果,展望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物理年鉴》自1799年创刊以来,见证并记录了物理学领域的诸多重要发现,包括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等里程碑式成果。本次研讨会旨在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展望未来在量子科技、智能材料、先进热管理、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陈鹏万教授和Wiley期刊编辑王欢致辞,材料学院副院长马壮教授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于1952年,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历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ESI学科排名全球前0.33%。陈鹏万院长回顾了《物理年鉴》在全球物理学界的卓越贡献,并指出:“物理学与材料学、集成电路学等学科交叉,推动了领域内重要研究进展。今天的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未来科研工作的启航。”Wiley出版社的王欢编辑也在致辞中指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智慧的史诗,《物理年鉴》将继续为全球物理学者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平台。”
Wiley出版社Stefan Hildebrandt主编详细介绍了《物理年鉴》发展历史,阐述了该刊物在物理学界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他强调,《物理年鉴》作为物理学研究与创新成果的重要记录者,见证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学术思想的演变。此外,Hildebrandt主编还介绍了Wiley旗下的其他知名期刊,如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Small等,并鼓励与会者积极在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投稿,让研究成果借此平台得到更佳地传播和展示。
前沿报告: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全面覆盖
会议的学术报告环节精彩纷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位顶尖学者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多领域创新,展示了物理学、材料学、集成电路学等学科在多学科交叉中的无穷潜力。
清华大学宋成教授进行了题为“一种新型的磁性相——交错磁体”的报告,讲述了在交错磁体中观察到的一系列新颖的物理现象。北京大学唐宁教授就“氮化物宽禁带半导体中的自旋输运性质研究”进行了报告,为宽禁带半导体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张金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电介质薄膜的对称性设计及可调微波器件”,研究成果为厘清电介质薄膜的高频构效关系奠定了物理基础。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在题为“氢能催化材料创制与应用”的报告中,讲述了材料应变催化理念在氢电能源高效转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天津工业大学王文洪教授进行了题为“磁相变智能材料”的报告,介绍了在磁相变材料设计、功能调控和新材料探索方面的研究进展。北京大学的王玮教授进行了题为“微系统技术:从概念到标准”的报告,介绍并分析了微系统的代表性工艺技术、热管理方法和微系统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思路。上海交通大学鲍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纳米局域热点附近的非平衡热输运机理及其调控”,为先进制程芯片的近结热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北京航空航天的满兴坤教授进行了题为“玻璃态高分子溶胀动力学理论研究”的报告,为有效调控玻璃态高分子溶胀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姜淼教授进行了题为“高效率单层膜自旋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的报告,其研究成果大幅促进了高效率、低能耗新型自旋信息存储技术的全面进展。最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张刚教授就“智能热管理材料设计”展开了详细探讨,发展了研究磁子-磁子及磁子-声子耦合的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等。
闭幕总结:展望物理学的光辉未来
随着一场场精彩报告的结束,《物理年鉴》225周年纪念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不仅促进了物理学与材料学领域的深度交流,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科学研究的无限可能。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未来将举办更多优秀的学术研讨活动,致力于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