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武诗雯、王慧敏 摄影:武诗雯、王慧敏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感悟、筑牢认同,我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青年教师王慧敏于2024年11月1日带领40余名2024级本科生赴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国气象科技展馆进行实践教学。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是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助力气象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和传承气象文化的重要载体。该展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气象元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中国气象科技发展成就等为主要的陈列板块。各展厅分别采用半景化壁画纱幕秀、负空间沉浸式场景复原、时光长廊、综合立体沙盘秀、幻影成像互动大屏、AR增强现实互动、弧幕影院等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一幅中国气象事业的壮丽画卷,讲述了中国气象工作者的奋斗故事。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七个子展厅。“序厅”展区,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事业的坚强领导和殷切希望。在“探秘古代气象”展厅,同学们学习到了中国古人通过观日月和察星斗等活动来预测天气变化的实践,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气象科学文化遗产。在“近现代气象”展厅,民国时期的气象工作栩栩如生,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动荡时期中国气象的艰难与坚守。在“人民气象发源地——延安”展区,在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气象事业火种日渐呈现燎原之势,同学们切身体悟气象事业的传承与变革。在“信念与坚守”展区,同学们见证了新中国气象人迎难而上、百折不回,在困境中守护初心,求索中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在“气象现代化”展区,改革开放以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同学们深受震撼。在“气象服务”展区,气象科技服务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壮丽画卷。在“气象剧场”展区,同学们通过数码影像,看到了边疆气象人、中国气象人的感人事迹,体悟到气象人的精神。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围绕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以及风云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解员们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鼓励他们保持对气象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交流结束后,王慧敏进一步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本次参观主题有机融合,对实践研学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谈到,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展现了气象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辛勤奉献的奋斗历程,展示了气象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气象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今天的参观让同学们为气象科技之先进所震撼,为气象精神之坚韧所感。最后王慧敏鼓励同学们走出校园,前往更多的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感悟精神伟力。
学生心得体会
精工书院2024级本科生胡睿:
从古代的日晷、二十四节气,到现代的卫星云图和计算机实机,我看到了人类对气象探索的漫长历程。那古老的观象台和一句句诗词,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静静诉说着过去。如今,我们可以精准预测天气,这是科技带来的巨大飞跃。每一次的天气预报,背后都是无数气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这次参观,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气象科学的敬畏和对气象事业奉献者的敬重。种种收获将根植于我的心中,激励我向中国气象人学习,为国家、为人民不断艰苦奋斗,奉献自我!
精工书院2024级本科生胡书航:
从竺可桢开始,近代一批批辛勤付出的气象工作人员让我们见证了他们的决心和力量。南极、沙漠、雪山……我国气象工作者无所不至、无所不探,继承前辈精神,开拓更远的道路,获取更精确的信息,坚决为人民带来最准确、最及时的预报。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面对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要像一代又一代的气象人那样,扎根基层,不畏艰苦,敢想敢干,力争上游。“就算是院士也是从小小的天气预测员做起的”,如今的我们更应当传承这种精神,担起这份责任。走出气象馆展厅曲折的回廊,身后是继往开来的前辈,面前是光芒万丈的前路,我们踏着无数前辈曾走过的路,走向未来等待开辟的远方!
精工书院2024级本科生胡雅琴:
“我们要把气象告诉老百姓”,气象观测工作于国计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对农业文明的贡献,“罗布瀑”能发出阵阵轰响离不开对气象的反复勘察和精益求精,阅兵和国庆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也需要气象支持。至微至宏,气象观测深入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代又一代气象人在坚守着,传递中国力量,发扬气象精神。他们说:“天气预报做不到百分百准确,但我们会尽百分百的努力!〞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不惧岁月长。让我们一起传承气象人的精神,作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明德书院2024级本科生陈妍希:
参观中国气象科技展馆时,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气象工作者的坚守。他们肩负着预测天气、守护蓝天的神圣使命,默默坚守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那些艰苦的地方。高原气象工作者: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域高原,他们忍受着缺氧、严寒和孤独,精准预报天气变化,为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边疆气象工作者:在遥远的边疆地区,他们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为边防战士和边疆人民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海岛气象工作者:在茫茫大海中的孤岛上,他们与世隔绝,冒着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确保海上航行和渔业生产的安全。沙漠气象工作者:在烈日炎炎的沙漠腹地,他们坚守岗位,为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气象支持。感谢他们的坚定选择,让我们每天出门时不再担心天气。
明德书院2024级本科生叶若瑄:
参观中国气象科技展馆,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的气象事业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最初的设备匮乏、手动绘图,到现在气象工作者遍布全国各地;从最初依赖外国援助,到现在获得国际认可并引领气象发展,气象事业随着祖国的发展而蒸蒸日上。最令我感动的是气象人的精神,他们坚守岗位,独自忍受寂寞与孤独,十年如一日,足迹遍布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为我国的日常生活、产业发展、交通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我们不应忘记这些默默为我们做贡献的气象人,向气象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