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人民日报》报道学院教师在人民军工展讲授思政课

供稿:《人民日报》   编辑:王洲   审核:张舰月

“在矢志奋斗的航天路上,北京理工大学从未缺席。1958年9月9日,新中国第一枚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划破长空,书写了北理工人‘拓天之路’的光辉起点,而我们眼前珍贵月壤的背后也有北理工人的创新贡献……”5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尔葭带领来自明德书院和特立书院的大一学生来到“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上了一堂情景交融、有滋有味的思政课。

占地2400平米的展馆中,陈列着100余件珍贵展品、近400幅珍贵图片、40个多媒体展项……国内首个反映人民军工全行业发展历程的“挺起民族的脊梁——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坐落于北京理工大学文博中心内。展馆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鲜活素材。伴随张尔葭的讲解,科技强国的伟大历程、学校“矢志强国、坚韧无我”的精神品格与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合,让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如何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北理工党委一直在思考的时代课题。

5月21日,北理工率先召开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了“五个一”的总体思路,为守正创新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方向、厘思路、明举措。

近年来,学校党委始终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把推动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自2020年起,学校将情景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在思政课中,打造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示范课。一系列“关键首课”、“拿手金课”不断涌现,助力广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以更加鲜活多样的手段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搭建完善云数智一体的思政教育平台,建好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探索“元宇宙”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等“AI+思政”教学新模式,开发“徐特立数字人”德育导师,打造思政课案例库、素材库、教学资源库等,开发一批“红色文物故事”数字作品……数字技术打破了思政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丰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充分满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诉求,不断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徜徉于人民军工展馆中,托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吊塔,‘两弹一星’功勋铜像,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 ……全都亲眼可见。书本上的‘道理’变得具象有形,中国人的‘精神’更加真实可感。”在5月24日的思政现场课上,同学们有感而发。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入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内,上好“馆校联动大思政课”,是北理工坚持“开门办课”,用好社会“大课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学校统筹校内外丰富的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擦亮育人育才底色。在学校文博中心、校史馆、图书馆、国防文化主题广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6个延安革命纪念场馆等建成一批高质量“大思政课”教学平台群落,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还精心打造了“弘扬延安精神”大中小一体化特别大思政课。一堂堂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目前,学校有3个文化育人平台入选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下一步,学校将不断发挥在红色育人、强国铸器方面的特色优势,打造具有先进文化底色、北理工特色的思政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建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带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北理工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说。

(原题为《北京理工大学: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频道202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