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吴倩 摄影:段炼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深海的“蛟龙号”到太空的“长征五号”,从威慑四方的“洲际导弹”到探索宇宙的“探测卫星”,再到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红1号”和聆听宇宙声音的“中国天眼”……这些科技文物见证了我国从科技弱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辉煌历程,也代表着一代代北理工人矢志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如今,在北理工学子们的努力下,这些珍贵的科技文物通过数字手段焕发了“新生”。近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革新教学方式,推动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为方法的“科技文物数字仿真建模大赛”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拉开序幕。
第二届科技文物数字仿真建模大赛由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北京理工大学校团委、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承办。活动自2024年9月份启动,受到了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本次比赛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文物里的思政故事”为实践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新刚的总体指导下,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老前辈们深入交流,以真人、真事、真物引领学生领悟新时代伟大变革,指导学生开展文物仿真实践。学生们自由组队、自主选题,从选定红色文物、搜集文献资料,到走进校史馆、博物馆,再到从零开始学习数字建模等技术工具。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和实践,他们从一无所知到勇于挑战、实现突破,灵活运用各种数字技术,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给科技文物赋予活力与生命,让文物“讲述”红色故事。
本次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50份,内容涵盖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等各个重要阶段的历史典籍、科技创新、大国重器等诸多内容,借助数字建模、贴图渲染、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讲述背后的思政故事领悟科学家精神。经过层层评定,选出特等奖25个,一等奖38个,二等奖75个,三等奖212个。
12月18日晚,第二届科技文物数字仿真建模大赛现场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文博中心成功举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媒体记者,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帆,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处领导、老师莅临现场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本次活动开设了线下线上双平台通道,本次大赛获奖学生代表和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明德书院、精工书院的400余名学生代表前往现场观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的20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互动。大赛受到了广泛宣传和高度赞扬。
现场展示活动共获得特等奖作品13件,24级精工书院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菁英班吴卓恒同学分享了小组成员如何克服困难成功完成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建模过程,2024级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游奕佳同学介绍了小组制作“军博中的北理工元素”元宇宙的缘起与收获,2024级特立英才班学生曹睿分享了小组成员数字建模反坦克炮过程中发现的老前辈们的感人故事,2024级特立书院学生徐文韬谈到,他和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分工协作,从模型框架的搭建到细节纹理的完善,不断打磨作品,最终完成“‘天眼’里的中国精神”这一数字建模作品,“中国天眼的建模工作伴随着震撼与收获。从一开始对整体结构无从下手,对建模软件一窍不通,到完成最终模型的架构,我们反复比对资料,广泛掌握操作,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下向目标靠近。在这样曲折、充满挑战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过岁月,见证了中国天眼从提出到落成的艰辛历程。手中的模型,映射着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们专注奉献,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熠熠生辉。”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任金晶作点评发言:“我怀着敬畏之心欣赏了此次大赛的获奖作品。思政课提升亲和力就一定要感动人,而同学们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自己也有向上腾飞的动力。同学们在作品中呈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可敬又可爱,希望大家能秉持这种精神继续前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玮作点评发言:“此次活动令人深刻感受到国之重器所彰显的磅礴力量以及背后令人敬仰的军工精神,同时领略到北理工校园的宏伟与学子们的蓬勃朝气。我将自身感悟凝练为三个'感'与四个'新'。在三个'感'方面,一是同学们的作品令人感动,这些作品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与情怀;二是感谢北理工马院的教师及领导对思政课教学的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注重以故事阐述道理,此次活动切实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三是心怀感恩,感恩身处伟大时代才得以开展此次意义非凡的活动。而四个'新'则体现在,此次活动体现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念新、视角新、形式新的特点,给人带来全新的体验与感受,令人耳目一新,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与示范。”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舰月发言指出:“科技文物,作为历史的象征、精神的载体,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拼搏奉献。通过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仿真建模,是我们在新时代下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更是我们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本次大赛为广大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其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精湛技艺和团队协作精神,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要素。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能够发现和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热爱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帆作总结讲话:“本次科技文物仿真建模大赛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激发了学生们的潜力与兴趣,实现了学生们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借助数智技术使得思政教育深化内化,取得了很好的思政育人效果,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在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的三点想法:“一是全力打造并巩固具有北理工特色的红色文物数字化宣传品牌。二是充分发挥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效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深度挖掘北理工红色资源优势,整合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智慧化教育平台,汇聚合力共同助力拔尖领导人才的培养。”
学生心得体会
求是书院24级理科试验班 李玉鑫
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于创新里弘扬历史文化,切实达成了群智互学互促的效果,从而激活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活力。此次大赛促使科技文物突破时空的束缚,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大众的视野,使我们在领略数字科技魅力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与文化的洗礼。”
精工书院22级飞行器动力工程 赵家辉
在观看大赛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以及这种创新如何为思政教育开辟新的路径。通过观看视频,我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数字技术,更重要的是被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所打动。每一件科技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它们是中国精神的物质载体。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这次活动经历让我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让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
明德书院24级法学人工智能专业 刘梦洁
“我有幸观看和聆听了同学们在第二届科技文物数字仿真建模大赛上的优秀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同学们灵活运用各种数字技术,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给科技文物赋予活力与生命,让文物“讲述”红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同学们勇于挑战、实现突破的精神,也深刻领悟到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激发了我更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一次富有创意的大思政课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