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宣传部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实远比小说情节更跌宕更传奇也更沉重”,“我看到了历史课本以外、更加触动人心的中国近现代史”,“他们毫不犹豫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论条件多么艰险,‘一切听从党安排’”“没有硝烟的战场其实远比我曾经想的要危险”……这是来自明德书院刘晨曦、经管书院崔远楠、特立书院李泽群、王筱哲等同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的真切感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聚焦学校“延安根”特色,持续与延安精神研究会等机构合作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教学中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邀请革命前辈以口述史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自2021年起,学院共邀请23位来自“延安儿女故事团”的革命前辈走进“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面向8000余人次本科生展开授课,打造思政“金课”,获得学生好评。
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延安儿女进课堂”的大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开启了革命前辈讲红色历史故事、大学师生听思政课内容、中小学教师学思政课素材的革命文化口述史的教学探索2.0版本。2024年5月9日至10日,余敬东、朱新春、阎颐兰、袁明、芦继兵等五位“延安儿女”走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为学校400余名大一学生讲授“新中国这样走来”特别思政课,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思政教师代表认真旁听。
破解“真难题”
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本轮活动主要组织者、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张尔葭对同学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研。位列前五的问题分别是——“您父亲眼中的共产党领袖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您父亲遭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在您的眼中,他是一位好父亲,还是一位英雄,或者哪个更重大?”“您父亲的经历和身份对您有哪些影响?”
几位老同志声情并茂,言传身教。阎颐兰哽咽道:“我的父亲是一个直到去世都没有公开革命经历的共产党员,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袁明感慨地说:“我的父亲被周总理称为党的‘钱袋子’,创立了包括香港华润在内的大公司。但我后来去看他出差的酒店,他住的是放拖把的杂物间。”朱新春拿出父亲的人生绝笔,上面写道:“只有以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才能取得胜利。”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回归历史情境,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更能触动学生。”教师杨才林说道。
服务“新时代”
新时代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围绕“为什么要建设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命题,团结带领师生走好新时代“红色育人路”,号召全体学生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争做“领军人”。通过挖掘红色校史中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奋楫扬帆的精神力量。以本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探索为例,通过介绍曾在延安奋斗过的革命前辈的人生经历,为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大学生提供精神导航的作用,助力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
余敬东前辈(密码破译专家、外交官余湛之子)在授课后表示:我们都是古稀老人了。我们讲故事,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一百年以前出生的普通的中国人,为什么活成了中国共产党人。
革命前辈们向历史提交了无愧民族和人民的答卷,那么新一代大学生要如何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锚定人生目标?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纲要课,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丽丽——一生矢志不渝、无怨无悔,他们就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经管书院2023级谢雨恩——朱先生名字中的“良才”是做革命的良才之意。铭记伟人,并继承他们的红色基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想是我们大学生理应做到的事情。
明德书院2023级冯帆——阎又文先生的大局观和极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启发我要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断增长才干,在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奉献自己的力量。
特立书院2023级陈佳颉——在山城的起伏阶梯中,铁肩,担着满是金钱的麻袋,也担着忠心向党的道义。
特立书院2023级林芷欣——我们青年应传承革命老前辈的无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守初心,无私为民,为国家谋永福!
构建“大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4年5月11日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强调,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这就要求以系统思维来理解思政教育,不但要打开门来办思政课,还要打通不同学段的壁垒,以一体化建设思维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高校在理论、技术和实践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平台资源,打造“大思政课”格局,提升育人质量,并基于“大思政课”格局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系统思维不断完善“大思政课”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季雨介绍了学院的一些具体做法。从横向看,马克思主义学院集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样资源、聚合多维场域,构建贯通校园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大课堂”。从纵向看,注重发挥高校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思政课的支持效应,落实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示。以本次“新中国这样走来”活动为例,革命前辈讲课,高校学生听课,大中小学的思政教师积累教学素材、交流教学方法,实现了多元学习主体共学一堂课、共评一堂课,是完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的生动实践。
本次活动力邀北理工附属实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助力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质量。来访的老师纷纷表示,“既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也开展了有效的教学交流”。实验中学初一道法教师王洋表示:“我作为一名当代的共产党员,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去听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秀党员的故事。感谢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了我与‘延安儿女’面对面的机会,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鲜活案例对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实验小学六年级道法教师李悦表示:“我要将朱良才将军那种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传达给更多学生。”
此次“延安儿女进课堂”活动是学校“矢志强国·领军担当”系列“大思政课”的组成部分。从最初策划到进入纲要课堂,历时2个多月,学校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联动,多次召开集体讨论会推进此项活动。今后,学校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优秀传统,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课融会贯通、协同育人,推动党的历史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