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第七届全国智能科技法治论坛暨新质新域法治研讨会在北理工举行

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主办,智能科技风险法律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智能科技法治论坛暨新质新域法治研讨会11月30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包丽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工信智库联盟秘书处总工程师何霞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常务副主任张晓进行视频致辞。开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主持。

(图为开幕式部分嘉宾合影)

(图为李寿平主持论坛开幕式)

包丽颖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事业发展成就以及在智能科技法治领域取得的成绩。她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给法治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一,智能科技与法治交融是时代所需。科技时代智能科技与法治的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全球化数字治理中的中国方案与数字贸易领军行业,离不开具有时代担当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第二,协同合作是智能科技法治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智能科技法治不仅涉及科技本身的治理问题,更与社会经济、公共安全、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要通过加强多方沟通与协作,进一步促进智能科技法治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三,聚焦前沿与实践是智能科技法治创新的前提条件。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法律框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法治手段有效规范科技创新,提升效率与公平,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她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智能科技法治分享前沿创新成果、贡献群体智慧。

(图为包丽颖致辞)

王利明表示,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平台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对民法学产生一系列新的挑战。第一,数据权益保护方面。数据权益的确权问题是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包括数据权益的分配、共生数据确权、数据信托问题。第二,传统合同法面临新的挑战。数字交易不同于《民法典》合同编中典型合同的规定,更多依赖许可形式,更加重视使用权的转移。第三,数字时代人格权益保护越来越重要,数据权益和人格权益密不可分,日益实现交融。第四,《民法典》侵权责任编面临许多数字领域的新挑战。比如侵害个人信息常常属于大规模的侵害,但相对于每个受害者又是非常轻微。所以侵权应当如何计算,归责原则如何确定,因果关系如何判断都是有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新的产品初步显现阶段,认定涉数据不正当竞争时慎用一般条款,我们应当秉持一种审慎包容的态度,参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予以认定,以避免简单仓促的下结论,否则不利于创新。

(图为王利明教授致辞)

何霞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两个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指出伴随智能科技领域技术发展,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社会伦理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保护个人的隐私、数据安全及公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张晓指出中国IGF作为联合国认证的国家级互联网治理论坛,始终致力于团结我国互联网产业和社群,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促进中国与国际各方在数字治理方面的交流合作,凝聚中国共识,宣介我们的互联网治理理念和经验。张晓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通用性技术,如何确保其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应对风险,是各方共同的责任。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泮伟江表示人工智能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赋能和影响是相互的。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法律治理,但同时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各类风险的应对需求也是同时必须法律的参与。因此这就要求法学界在研究人工智能治理时倾听产业界的意见,产业界的发展也要重视个人权利的保护。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丁刚毅进行了《元宇宙智能仿真架构与应用》的主题报告,包括元宇宙与未来产业介绍,元宇宙与虚拟仿真关系,元宇宙仿真架构,冬奥会、三星堆、挑战杯实践四个部分。并指出元宇宙是一个通过实时技术构建,全要素交互,多价值体现,与现实世界完全平行并持续演化的虚拟空间。需要在不断地应用和使用中开发和完善。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宴林教授认为,算法司法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司法样态,有力回应了新时代解放司法生产力、提升司法效能、切实保障算法司法正义的迫切需求。无论未来算法司法呈现出增强司法、改善司法还是替代司法的姿态,算法司法正义都应当是未来司法正义的必然选择。

工信部原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斌指出国家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工作。重要数据安全管理是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保护制度。他系统地梳理了数据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进程,从数据安全要求、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数据跨境流动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岳裕丰对自助系统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他介绍了认知导航的关键技术,指出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实现多模拟数据到物理行为空间的映射,二是如何将触觉、方位等物理概念反馈到非物理认知空间,并从会、懂、博、学四个方面讲述了认知导航的架构和机理。他还通过餐饮供应、无人驾驶、智慧工厂、城市服务等展示了实践应用的成果。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资源管理处一级调研员刘惠刚作题为《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立足于统筹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按照数据资源化阶段(2021年前)、要素化转型阶段(2021—2023年)、数据要素化阶段(2024年以后)三阶段的时间轴,汇报了北京市在数据治理相关的探索。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彬指出卡尔尼德斯模型旨在分析法律论证过程,以智能化、自动化的方法重构法律发现和证成机制,从而表现法律论证的基本属性,以辅助司法裁判。在上述意义上,法律论证的研究推进了正义理念与“数字化”的结合。但卡尔尼德斯模型是符号主义路径下法律论证人工智能建模的典型代表,其经人类“填鸭式教学”而成为“智能系统”,由于其自身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而始终面临着知识的瓶颈。他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需要逻辑驱动与数据驱动的融合。

本次论坛由工信智库联盟、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论坛分为开幕式、智能科技+法律治理主旨发言、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与数据法律治理研讨会三个部分。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邮政储蓄银行、阿里巴巴等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平台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法律评论》《数字法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编审100余人共同参加“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和数据法律治理”讨论会,共同研讨新质新域法律治理问题。

本次论坛与第四届北理法学博士生论坛同期举行,旨在促进“智能科技+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青年与会学者间的交流。此次博士生论坛共收到196篇投稿论文,会议邀请部分博士后、博士生和青年学者进行报告。

本次论坛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有序,取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