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理工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行本学期第十次读书会

2022年1月23日晚,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九位硕士研究生与三位本科生在线上举办了本学期第十次读书会,也是寒假期间的首次读书会。同学们在孟强老师的指导下,将这段时间各自阅读的图书进行分享,并交流了读书感悟。

2020级的法律硕士张静静同学近期阅读了[意]切萨雷·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与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两本书籍,此次主要分享了《论犯罪与刑罚》的阅读心得。贝卡里亚的刑法学不以任何实在法为基础,而是根据当时(1764年)存在的刑法体系和原则去探求刑法的精神。其刑法学可以分为刑法哲学和刑事政策两部分,前者根据哲学原理并综合当时启蒙运动的大量新发现,探讨解释犯罪与刑罚;后者基于前者提出犯罪控制的法律政策,提出他认为可以发挥刑法效能的在立法和司法中所应当遵循的规则。虽然距离本书发表已经过去了250多年,但以今人之眼光,《论犯罪与刑罚》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越发焕发出它的魅力,是今日的法律人不可不读之巨著。

2020级的法律硕士马倩南同学近期阅读了梁上上教授的《利益衡量论》一书,并结合其源流、重构和阐释三个部分进行了分享。利益衡量理论源于反对概念法学,可以追溯到耶林的目的法学,后经由德国学者发展成熟,建立起符合法学进步方向的利益法学理论,但其也存在容易恣意和水土不服等问题。为实现利益衡量理论本土化,作者基于利益的层次结构进行了利益衡量理论重构,主要用于限制利益衡量的滥用和解析具体案件,即确定利益衡量的界碑,以及在具体案件当中,利益应当如何解析。基于当事人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等不同层次的利益,作者搭建起利益衡量结构,用以判断当事人的利益是否值得保护,或能成为法官自由裁量的理论依据。

2021级法律硕士王嘉伟同学分享的是何海波教授所著的《法学论文写作》一书。该书从选题、文献、调查、论证、部件、行文、伦理七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应如何进行法学论文写作,语言通俗易懂,并以多篇论文作为范例进行分析,既有宏观的指导,也有细节上的提示,面面俱到。这本书从方法论上对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进行了讲解,其中很多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法学学科,也适用于人文社科其他领域的论文写作当中,在完成结课论文、毕业论文等方面,这本书都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2021级法学硕士闫昳琦同学近期阅读了王利明教授的《守拙集》与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思维》这两本书,并主要对《民法思维》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享。在书目第三章中,王泽鉴教授对历史方法与请求权方法这两种法律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指明此项争论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何者较合目的性,认为建构请求权基础体系是法学生作为学习、研究民法,处理案例的重要思考和论证方法,应在请求权方法的架构上,适当应用历史方法。对此,王轶教授在“民法典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中也表示,历史方法与请求权方法在分析案件的过程中,仅存在事实素材与法律素材的出场顺序这一司法技术上的差异,司法技术上的差异显然不是真假对错的问题。与王泽鉴教授不同的是,王轶教授认为这两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习惯的就是最好的。案例研究是法学生培养法学逻辑思维,增强法律解释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案例分析方法进行学习和比较,是做好案例研究的关键。

2021级法律硕士折旭强同学分享的是来自罗伯特∙赫里安的《批判区块链》一书,作者通过对区块链的分析,认为区块链是一把双刃剑,在扩展社会共益的背后也有资本权力无序扩张的可能。因此,作者提出了以“善”为出发点来规制区块链,并提出了三种规制方法,分别是:自主规制、多方利益相关者规制以及基于代码的规制,并分析了三种规制的利弊。折旭强同学认为如果区块链能够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则可选择自主规制;如果区块链可能会颠覆目前人类形成的社会基础则需要严格规制,甚至限制其发展。

2020级法学硕士许春玲阅读了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一书,这是一个宗教盛行情况下的“离经叛道”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它是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背叛丈夫,生下私生子,接受社会谴责的女人海斯特,不敢承担过错、苟延残喘的情郎牧师,变成恶魔只为复仇的医生丈夫。但是,全书都始终体现着善恶交织,更是将宗教压迫下的生活,人物的立体性描绘的淋漓尽致。红字刻在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的身上,但是她表面是罪恶的,内心却是善良的,她的罪恶暴露在阳光里,虽然世人在她身上刻上了一个罪恶的红字,但是她有天生的坚强个性,所以全世界是不能完全把她抛弃的。牧师却是无形的红字,他显得怯弱无能,也无数次想要公开自己的“罪孽”,但是他的忏悔更多的是想要得到宗教意义上的救赎 ,无法正视自己内心想要去爱的愿望,反而将爱作为邪魔。牧师丁梅代尔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牺牲者,在那样的宗教思想上他是有罪的,但是从人性上,他是无罪的。当时思想的禁锢,却让他7年来一直内心折磨,最终走上忏悔台才让他以耗尽生命为代价完成自己的赎罪之旅。读完此书,她觉得很是压抑,也同时更加认识到法治、自由平等的重要性。

2021级法律硕士李奕霏近期阅读了《侵权责任法》(程啸)和《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她主要分享了《侵权责任法》当中关于纯粹经济损失的相关问题,“纯粹经济损失是指被害人遭受经济上的损失,但并不是基于人身或者物被侵害而发生。简单来说就是人没事,物没事,但是钱少了。欧洲学者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反射损失型,转移损失型,因信赖错误信息、建议和专业服务型,公共资源被侵害型。比如一个单位施工的时候挖断了电缆,就会造成沿街的商铺、医院、工厂停电,进而影响经营,造成损失。在人身损害案件中对相关人员的抚养费、赡养费和护理费,包含在死亡赔偿金当中,也属于纯粹经济损失的范畴。在当下互联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纯粹经济损失的形式更加复杂,所以更有必要进行法律政策的考量和类型化的研究。

2021级的法律硕士郭童同学近期阅读了王泽鉴老师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卷一中的四个专题和《猎人笔记》。郭童同学分享到:《猎人笔记》是俄国著名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亦是其成名作。主要写“我”在不同地方打猎时的所见所闻,并以此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郭童同学认为屠格涅夫作为一个农奴主的儿子,能站在农奴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弥足珍贵的。

2018级本科生张晶晶同学近期阅读了安东尼·刘易斯的《批判官员的尺度》和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这两本书,她为大家分享了对于第一本书的阅读感悟。这本书通过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展现了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布伦南大法官在最高法院终审中的判决词如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我国曾对一项原则作出过深远承诺,那就是:对公共事物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在此背景下,我们考虑了本案涉及的问题。本案中的那则广告,抗议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公共议题,它显然有权得到宪法保护。”本书对于当下我们去思考公众、自媒体对公众人物、官员、政府的评论自由的限度有很大的裨益。第二点感悟是,像自由公正平等这些价值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演化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司法、行政和立法表现出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当我们在研究某一问题时,讨论某种价值、某种主义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片面的深刻。

2018级本科生李航同学近期阅读了梁慧星老师的《民法解释学》一书。这本书的论述重点是“民法解释学”,作者引用渡边洋三教授的话对其进行了解释,“从来的民法学者常常藉民法解释学之名进行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即:既探究民法解释这种实践行动中的法则,同时又依该法则自己进行民法解释的实践。”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围绕着“民法解释学”分为三个部分:民法解释学的沿革、民法解释学的理论和民法解释学的方法。李航同学着重进行了“民法解释学方法”相关内容的分享,并以本书附录中谈及的“法律思维”为出发点,延伸到了“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与在场同学进行了讨论。

2019级本科生曹立军同学为我们分享的是贝卡里亚的《犯罪与刑罚》一书。他认为这本书比较短小精悍,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主要通过论述犯罪、刑罚和犯罪与刑罚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展开。全书共47章,不但涉及刑法总则中的原则、刑法分则种类等刑法和刑罚上的知识而且对刑事诉讼也多有论述。曹立军同学就书中的死刑存废、合法持枪、秘密控告等问题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看法。最后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读完这本书,书中有一些地方读得比较简略,今后有时间会再次阅读、体会。

书中所含的道理,总是能增加我们对人生认识的通透度。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遇有困顿之时,不陷于表象,而看到更深层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