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学生风采

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行春季学期第二次读书会

2024年3月10日晚,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位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办了春季学期第2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大家依次分享了近两周阅读书目的心得体会。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杨成林同学以《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一书为切口,结合新自然法学的概念解释、发展历程、学术观点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分享。杨成林同学着重对罗尔斯的“利益分配、平等地位、公共规则、自然义务、法治执行”五项原则和德沃金的“权利平等、原则效力、政策目标、自由裁量权”四项观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依此分析新自然法学式微的根本原因是在于阶级性,即作为资产阶级宣扬“普世价值”的理论工具无法适应当前西方社会的政治需求。杨成林强调,当代中国法学生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剖析法律价值的变化,树立对西方法律的政治性理解,实现从西方理论知识“搬运者”到中国智慧力量的“建设者”的根本转变。同学们结合主题分享内容,深入讨论法学生如何成为中国智慧力量的“建设者”。

2022级法学直博生张晶晶同学近期阅读了两本书,分别是《发明人类》和《性与法律》,并分享了阅读感悟。这两本书的共同点都是以历史的眼光追溯某种观念的形成。第一本书的作者是荷兰学者斯图尔曼,他从共同人类和人类学转向两个角度对“平等”观念的由来进行了分析,该书以史前(从古代到启蒙运动)、发明(启蒙运动时期)和历史(从启蒙运动至今)的时间性逻辑来整理关于共同人类与全球平等的历史,通过分析不同宗教和文化,来对比不同时期的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变化。人人平等的理想状态还在实现的路上,作者以“发明人类”命名该书,或许也表达着人类可以按照平等的思想观念发明新的人类的乐观态度。第二本书的作者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杰弗里·R.斯通,该书告诉我们社会对于性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性与法律之间的张力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对性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表现为性对法律规范的冲击。

2023级法学博士研究生张静静同学近期阅读了马伯庸著写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和王鼎钧著写的《文学江湖》,这次主要分享了对前者的阅读感悟。《显微镜下的大明》以真实的历史为脚本,向我们展现了由一个小人物构成的大明王朝。在“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呈坎罗氏与杨干院历时数十年就祖庙土地权属归属的争讼的描述,勾勒出明代司法诉讼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真实样态。明代的诉讼程序法已然非常细致,其中的权力制衡体制在今天的程序法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法学生学习法制史着眼的是大历史观,以从上至下的视角审视历朝历代的法制,这本书通过讲述历史中“小人物”的诉讼经历,使读者以从下至上的视角了解我国古代法制,值得每一位法学生阅读。

2023级法学直博生曹立军同学近期阅读了胡玉鸿教授著写的《弱者权利保护基本理论研究》一书。该书首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指出和谐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实现只有在国家和法律为弱者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无条件下,才能因之而获取相应的成效。这里所谓的弱者是指由于主观条件之外的原因或者社会排斥而遭受苦难的人群。这是我们需要保护的弱者,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单纯根据机会平等来否认差别的存在,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在禀赋、能力、贡献上存在不同,人与人之间自然存在强弱之分,这种适度的强弱之分并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反,它却是促进人们奋发努力、积极上进的动力。

2022级法学硕士研究生刘家琦同学近期阅读了陈聪富教授著写的《侵权违法性与损害赔偿》,主要就“违法性与过错”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陈聪富教授认同违法性与过错各自独立的二元论观点。虽然认定过错在现代社会愈发倾向于客观化标准,但与违法性仍有区别。违法性注重行为人违反法规范价值,过错概念注重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与个人的能力问题。其次,在决定被害人之何种利益应构成权利,或何种利益应受法律保护时,需要斟酌社会上一般人的法律感情加以判断,其取决于不同时点不同区域的社会意识,而无构成要件式的客观标准,此种法益保护程度的考量,即是否具有违法性的判断。

202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李奕霏同学近期阅读了麻锦亮法官著写的《民法典担保注释书》和蒙曼教授著写的《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民法典担保注释书》是一本实务色彩特别鲜明的书,作者在自序部分即点出了该书的阅读方法应该是“跳着读,挑着读,对着读,系统读”,因为担保制度体系庞杂,所以应当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此提高阅读的效率。保证人追偿权涉及代位权模式和求偿权模式两种模式,《民法典》采取了求偿权模式,但“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表述似承认代位权,概述作者认为应对该条进行严格限制,将其行使对象限定在债务人,而不能向债务人的担保人行使权利。

2023级法学硕士研究生罗梦瑶同学近两周阅读了两本书,分别是王泽鉴教授的法学专著《民法总则》与沈奕斐教授的社会学著作《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民法总则》常读常新,重读该书,更能细致体悟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与大陆《民法典》制度之差异,但意思自治、公平正义、利益权衡等基本内核一脉相承,对我们学习民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意思表示是民法的重要问题,王泽鉴老师也予以详细论述,关于意思表示的错误,王泽鉴老师分析了意思表示动机错误、意思表示内容错误、表示行为错误、当事人之资格或物之性质的错误、传达错误和特殊错误类型六种,其中特殊错误类型分为法律效果错误、计算错误和签名错误,签名错误的相关分析与归纳启人深思。《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是沈奕斐教授的社会学著作,为当代人分析“爱情在今天为什么变得如此难”以及“年轻人应该怎样更好地脱单”等问题,竭力帮大家理清爱情的底层逻辑,阅读该书,对于我们处理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在内的多种亲密关系均大有裨益。

2023级法学硕士研究生王一纯同学近期阅读了陈聪富教授著写的《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因果关系是英美侵权行为法的核心问题,亦是侵权行为责任成立的构成要件之一,在理论与实务上均非常重要。我国台湾地区法院判决虽经常提及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但关于“条件关系”与“因果关系相当性”之区别尚未彻底厘清。该书参酌英美法文献,综合我国台湾地区学说及法院见解,探讨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事实上因果关系及法律上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之区别、因果关系在政府赔偿案件中如何判断等问题,对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问题予以说明。此外,该书检讨“存活机会丧失”在因果关系判断时遭遇的难题与学说的解决方案。关于“情绪悲痛”(EmotionalDistress)的问题,英美法上丰富的实务见解值得我们参考。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李冰玉同学近两周阅读了两本书,分别是大仲马所著的《基督山伯爵(中部)》以及王利明教授著写的《物权法研究(上)》。她主要向同学们分享了《物权法研究(上)》中的回复请求权的性质。回复请求权是指遗失物在被拾得人处分给第三人之后,遗失人所享有的权利。关于回复请求权的性质主要有三种学说:物权请求权说、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说和形成权说。王利明老师赞成物权请求权说,他认为赃物、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就意味着受让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原权利人并未丧失所有权,受让人构成无权占有,原权利人有权主张物权请求权。李冰玉同学赞同王利明老师的观点,她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遗失人的权利,但是这种回复请求权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例如,如果受让人是从公开市场上购买的某物,并且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原权利人无偿行使回复请求权将严重影响交易安全,在此情形下,请求权人要给与相应的补偿。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薛寅飞同学阅读了美国女作家哈珀·李所著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书。该书讲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但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勇气、爱与教育的故事。主人公的父亲阿迪克斯,作为小镇上的一名白人律师,勇敢地站出来为一名黑人辩护,却因此遭受了众人的辱骂和排挤。在此过程中阿迪克斯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辨别善恶、尊重他人、坚守原则,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同时爱和善良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与希望。薛寅飞向同学们分享了书中具有启发性的句子:1.“可以用枪打别的鸟,但是不能打知更鸟。因为它们只是唱歌,从不给别人添乱。”2.“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3.“当一个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你要正儿八经地回答,不要东拉西扯,顾左右而言他。虽说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但他们会比成人更敏锐地察觉到你在回避问题,回避只会让他们糊里糊涂。”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李孟秋同学近期阅读了陈刚教授所著的《证明责任法研究》一书。证明责任历来是民事诉讼法学关注的重点课题,现有的研究成果甚多,该书作者运用“规律说”的研究对象理论以及“规范出发型诉讼”和“事实出发型诉讼”的诉讼观,剖析两大法系证明责任理论并探讨如何构建我国的证明责任理论。该书提出了证明责任法的概念,并认为实体法上请求权的实现,最终依赖于证明责任法的实现。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侯柏岩同学分享了近期阅读〔德〕海因·克茨的《德国合同法》的感悟,主要就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享。一是德国合同法严谨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法律实践基础。二是对合同自由和限制的平衡。过度的自由可能导致不公平、不合理的合同出现,德国合同法进一步强化了保护合同弱势方、平衡结构上的弱小,出现了合同正义取代合同自由的趋势。三是注重对规则背后原理进行说明,如分别从法经济学视角和法伦理学视角对履行请求权进行说明等。作为法律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不仅为德国合同法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同法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孙岚莹同学近期阅读了许德峰老师著写的《破产法论:解释与功能比较的视角》。该书的每个专题均会提到德国、美国及日本破产法的扩展以及国外破产法与我国破产法的比较,也有很多实务中的案例和判例。作者将破产法和相关的公司法、合同法条文相结合,分享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现行法条的相关见解,对读者梳理破产法体系有很大帮助。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张帆同学分享了阅读王泽鉴教授法学专著《民法物权》一书的感悟。在书中,王泽鉴老师回顾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习惯物权“让与担保”的形成与创设,在严格贯彻物债二分的体系下分别论述了作为原因行为的“让与担保契约”,以及取得担保物所有权的“让与担保”,并对让与担保的内外部关系、实行及效果、与强制执行法及破产法的联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明春宏同学近期阅读的书籍是《公司法的精神》,该书的作者是日本的神田秀树教授,该书主要讲述日本公司法的发展与精神。明春宏同学推荐该书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该书对日本公司法的修订过程与修订目的进行了介绍,详细地阐述了日本公司法发展过程中所注重的精神,对股份公司中利益保护与公司治理进行了制度上的设计与规划,将公司法的设立精神以一种精炼浓缩的方式娓娓道来,所述内容取精舍繁、表达深入浅出,对于学习公司法的读者来说能够快速掌握整个部门法的思维主干,是读者了解日本公司法的优质选择。第二,该书对于我国公司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新公司法刚刚出台的背景下,我国公司法逐步修改走向完善,但其中仍有问题需要思考解决。因此,我国可以借鉴与我国公司法理论制度存在一定相似性的日本公司法,从中不断思考,提取精华。

2023级的法律硕士研究生王培雨同学分享了阅读陈柏峰、尤陈俊、侯猛主编的《法学的11种可能》一书的思考与感悟。该书是一本法社会学相关学者的谈话集,书中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法学院应该侧重于法社会学,而不是如今流行的法教义学。通过阅读该书,读者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法教义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状况与理论进展,这本书值得仔细研读。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许堤同学近期阅读了何渊主编的《数据法学》和埃莱娜·费兰特著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我的天才女友》。数据法是规范数据活动的领域法,《数据法学》从常规方面介绍了数据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域外立法模式、数据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等,也在分论部分讨论了典型的数据类型,例如金融数据、消费者数据等。书中分析了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三阶段,从为吸引用户而聚集大量免费内容,到鼓励用户生产作品,再到将信息分享平台转化为金融和实物的连接平台。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有如下特点:数据的生产和价值依赖于架构和算法,规模化的数据才有价值,数据是非竞争性物品,个人隐私信息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书中还介绍了数据法的保密性理论、信息隐私权理论、信息自决权理论。数据法律关系主体应包括数据主体、数据控制者和数据处理者。通过阅读该书,许堤同学对数据法有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性认识。《那不勒斯四部曲之我的天才女友》描绘了莉拉和莱农两个女孩成长过程中爱与恨的交融,崇拜与欲望的暗涌,如“两枝盛开在沙漠中的玫瑰”般持续一生的友谊。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赵昕悦同学分享了英国作家埃德温·A.艾勃特著写的《平面国》和王利明教授著写的学术专著《物权法》。《平面国》是一部经典的科幻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二维世界的生活与思考,不仅是一场想象力的盛宴,更是对空间、维度以及我们自身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王利明教授的《物权法》作为法学领域的权威著作,对物权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王利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物权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权的概念、特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刘欣云同学近期阅读了梁慧星教授主编的《民法物权讲义》。传统学习民法的方法,系以民法概念为对象,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掌握整套民法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 为其从事法律职业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法官裁判案件,并非以法律概念和法律理论为裁判依据, 而是以法律条文为裁判依据。法律人须将从法学院习得的法律概念体系,转换为现行法律条文体系。 这是该书作者提倡以法律条文为对象的第三种学习方法的缘由,该书即为民法第三种学习方法的教材,为读者掌握物权法的相关法条提供参考。

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王召峰同学近期阅读了鲁道夫·冯·耶林所著的世界法学名著《为权利而斗争》一书。耶林从法的实现的角度,刷新了对法的本体的认识,指出“法不仅仅是思想,而是活的力量(The law is not merely thought, but living force)。”并从法的诞生、修改演进和实施的角度,分别说明斗争的形态。耶林考虑到了斗争的代价,但指出“没有权利,人类将沦落至动物的层面,恰如罗马人从抽象法立场出发,始终把奴隶与动物同等看待”,肯定“为了人格本身和个人是非感的理想目的,一切牺牲和烦恼在权利人眼里通通无足轻重”,因为个人和社会总体密不可分,“阻止不法行为的利益和后果远远超出个人的范围”,个案关系权利的存亡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法学生而言,耶林给我们的提醒是“人的机体的病理学之于医生有何意义,非感的法理学之于法律者和法学家便有何意义”,“未经历自身或他人痛苦者,不知权利为何物,即使他能把民法大全倒背如流”。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在每次的读书会中,同学们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启迪新知。通过每一次的交流讨论,我们不断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共同成长,迈向更宽广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