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系列讲座顺利举行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在《艺术品保护与修复》课程中,特别举办延河课堂系列讲座,讲座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知识传承与创新发展。


主题1:故宫漆器文物赏析与保护修复

2024年11月22日下午,文化遗产系于良乡校区文萃楼F503教室,举办了“故宫漆器文物赏析与保护修复”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王陆伊副研究馆员主讲,讲解内容涵盖了漆器的修复工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经验及相关修复技术。参加讲座有传统工艺美术系主任王乐耕教授,文化遗产系主任申华平副教授、姬勇副教授、沙子鉴老师和李芳老师等。


王陆伊是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07级优秀校友,自2014年起在故宫博物院从事漆器类文物修复工作,参与多个国家重点课题及院级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此次回归母校,王陆伊带来了她在文物修复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宝贵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1.jpg

讲座围绕漆器这一文物类型展开,首先介绍了采漆的流程,之后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珍贵漆器藏品的介绍,解读不同的漆器工艺,如剔红、剔彩、黑漆描金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术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工艺精髓。


在讲解文物修复的部分,王陆伊强调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的核心理念,包括“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这些理念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导,也确保了修复后的文物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历史性和文化价值,修复工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再现,更需要对文物本身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修复决策。讲座还深入介绍了漆器修复的具体流程,以多个经典修复案例为例,如太和殿宝座、剔红云龙纹天球瓶以及三十二扇紫檀边框围屏,讲解了故宫博物院在修复过程中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展示了漆器修复的独特技术与实践。让现场师生对漆器修复的全过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这是王陆伊在讲座最后送给大家的寄语,希望大家在艺术与文物修复的道路上,需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追求卓越。


主题2: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理念

11月23日上午,文化遗产系于良乡文萃楼M124教室,举办了“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理念”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我院2007级杰出校友刘彦琪主讲,文化遗产系主任申华平副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刘彦琪围绕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明确指出,文物修复与保护并非单纯的手工艺活动,更非艺术创作,而是一项需要严谨理论支撑和科学行为准则的综合性工作。他强调,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就展开保护方式,虽然看似在保护文物,但实际上却可能对文物造成潜在的伤害。因此,合理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必须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行为准则指导下进行,并基于对文物深刻内涵的发掘和价值阐述。

2.jpg

随后,刘彦琪系统地介绍了文物修复的历史与理论,讲解了不同类型的修复理论,并特别提及了心理学等科学理论在修复学中的创新应用。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同学们对文物修复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彦琪详细阐述了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工作流程。在修复和保护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对文物进行充分的研究,这是选择合理修复方法的基础。同时,他还介绍了在修复和保护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工艺和技术。此外,刘彦琪还强调了文物在运输和展示过程中的保护问题,并向同学们展示了文物专用运输无酸包装的内部结构,让大家对文物的安全运输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3.jpg

最后,讲座在“可拆解文物修复”的演示中圆满落幕。


4.jpg

本次《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系列讲座不仅是一场丰富的知识分享,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实践经验,更激发了大家对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热情与向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