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邀请约克大学建筑、城市化和全球遗产中心主任Mohamed Gamal教授,为文化遗产系本科大三年级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虚拟技术应用方法”系列讲座与Workshop教学实践活动,讲座包括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历时2个月完成全部讲座与Workshop活动。这次活动还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博物馆名誉馆长潘力教授参加。讲座由文化遗产系主任申华平副教授主持,文化遗产系研究生李硕担任翻译。
在讲座中,Gamal教授分享了他在文化遗产领域的项目背景、研究成果、设计方法等,梳理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发展历史脉络,并对当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转换和展示设计,从数字化采集应用、设计理念和逻辑、技术手段、展示方式进行了整体介绍和讲解。Gamal指出,在展示文化遗产时,人、物、环境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可以极大地增强公众与文化遗产的互动体验。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教育信息,还能通过互动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在探讨了文化遗产的现场与数字互动体验时,Gamal强调了当身处文化遗产现场时,如何加强人与遗产之间的交互连接,以及当实地参观不可行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线上体验。还探讨了游戏产业对年轻人在文化遗产认知上的潜在影响,以及文化遗产对虚拟产业的贡献和影响,通过展示案例来强调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数字化保存和呈现其文化价值。
潘力教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中国博物馆的数字构建”的讲座。潘力教授运用大量数据对我国博物馆的现状进行展示和介绍,勾勒出在信息时代博物馆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展示多种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技术的类型,分析了近年来大众对博物馆旅游的需求与变化;潘力教授认为新技术已经使得博物馆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未来博物馆的展示也将会突破传统形式,形成全新的博物馆展示手段和传播形式。
在workshop环节,同学们对我国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展开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古村落数字复建、数字博物馆、智能交互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部分优秀作品将在英国约克大学建筑、城市化和全球遗产中心的网络平台展示。Gamal教授的系列讲座和workshop项目,增进了学生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理解,通过项目开发和实践操作,同学们深入探索了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尝并试设计项目后期的落实和传播方式,使设计实践项目完成一个可以落地的闭环。通过这次系列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国际化视野和平台,也推动了两校未来的教学共建、人才培养与学术合作。
———学生作品展示———
“堆梦”——热贡堆绣体验APP”
陈正坤 魏雨润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2006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热贡堆绣以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创作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堆绣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作品从交互的角度出发,以游戏创作为形式,通过对藏文化和热贡堆绣制作过程的梳理,打破了传统热贡堆绣传播发展的方式,实现了传统艺术向现代设计的转化,解决了热贡堆绣只能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传播的困境。
“禅静京城”
——北京主要藏传寺庙图鉴”
孙中秀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寺院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长久以来学术界颇为关注。本设计提取北京主要藏传寺庙经典建筑元素、寺院建筑布局和建筑型制以及古典寺庙配色,结合其相关历史文献、地理分布位置,对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进行梳理,呈现视觉可视化效果的海报,为北京地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藏角儿”——藏戏IP设计”
杨小辉 商晓宇
藏戏是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仪式乐舞为一体的戏种,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该作品将藏戏中的形象与潮玩IP相结合,提取青海黄南八大藏戏中的朗萨雯蚌、苏吉尼玛、智美更登的角色形象,以及三种不同类型传统藏戏面具形象——人类蓝色面具、鹿头护法面具、怒像鬼神面具。将藏戏传统面具和AR互动结合,使用者可以通过AR软件看到自己戴上面具的效果,将藏戏文化具象化,提升互动性,帮助提升藏戏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有利于藏戏文化传播。
“土族於菟”
——基于AR技术的文创立体书设计”
王秋然 周芷瑜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至今仍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被当地人称为“於菟”的巫风遗俗。当地的7名土族男青年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期间,通过精心装扮成虎的模样,进行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表演。这一仪式不仅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底蕴,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层寓意在于“驱魔逐鬼,安顺黎民”。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我们设计打造了一款基于AR(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创立体书,将整个“於菟”仪式分为八步,立体书中仅呈现场景,而当用户将手机对准立体书中的画面后,手机上将出现人物和相应的介绍。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不仅加深了用户与书籍之间的情感联系,更让大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掬沙”
——国家级非遗“彩砂坛城”沙漏设计”
周芷瑜 王秋然
该作品是一款独特而精美的装饰艺术品,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它以彩砂坛城、转经简和沙漏为主要元素,通过巧妙的工艺将三者完美结合,形成一件既具观赏价值又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作品外观参考手持转经筒的造型,寓意着吉祥与好运。沙子在未使用时堆积形成为坛城图样。彩砂坛城是用彩砂制作的用于冥想和修行的神圣几何图形,象征宇宙的结构和宇宙观。当修行结束后,彩砂坛城会被破坏,让人意识到世界的喧器和喧嚣只不过是一把细沙。该作品中的彩砂坛城在第一次使用后便无法复原,对应了现实中彩砂坛城的短暂。
“和睦四瑞”
——西北地区民间故事动画设计”
陈小艺 冯娜
动画设计灵感来自于西北地区传统民间故事“和谐四瑞”。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鹧鸪鸟衔来一颗种子,一只兔子把种子埋在土里,一只猴子精心为幼苗松土,一头大象则便每天汲水浇灌。幼苗在四只动物的悉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硕果累累。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百兽共同分享,寓意兄妹团结、家庭合睦。表达了各族人民希望团结和睦、祖国和平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悠久历史传统。
十二生肖守护佛手印演示”
王晨霈 石鑫雨
在传统文化中,生肖是十二地支配以十二种动物的重要文化,在民俗文化中,与人的一生紧密相连,成为一种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吉祥象征。十二生肖的守护佛也是传统民俗信仰中吉祥符号的一部分,人们相信在守护佛的庇佑下,相对属相的人能获得安稳、幸福的人生。手印是佛陀法力和身份的象征,本动画通过不同守护佛之间手印的变化,按照属相顺序来展现十二生肖的守护佛。
“浮屠刹”——金刚舞数字化设计”
霍嘉欣 李军颖
金刚舞数字化设计构思旨在通过虚拟展示空间,结合线上展览和虚拟现实体验,提供沉浸式体验。设计灵感来源于金刚舞和佛教文化,运用丰富色彩和动态粒子效果,展现舞者动作和面具纹样。方案包括展示区、互动区和故事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和3D建模软件实现精确的舞动记录和视觉效果,辅以旁白或文字叙述降伏罗刹王的故事。最终,通过互动体验和完整的金刚舞表演,传达金刚舞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在黑色背景的深邃空间中,金刚舞的神秘与色彩通过彩色粒子的动态演绎被凸显出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且充满生命力的视觉效果。粒子随着舞者的动作和音乐节奏在画布上跳跃,颜色渐变自然,模拟了服装的多样性,同时舞者的动作转化为粒子的动态变化,展现出降妖伏魔的神迹。面具纹样的若隐若现增加了神秘感,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沉浸式体验中,对金刚舞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验到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新藏式风铃”
——藏族传统艺术文创设计”
傅怡然
该系列风铃灵感源于藏族传统文化。宝伞,在梵语中称为“CHATTRA”,藏语中称为“Rinchen Dug”,最初由贵族和皇室成员使用,主要用于遮阳,后来演变为一种仪仗器具,象征着至上权威。该系列风铃文创又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汲取了的藏族本土元素,对宝伞进行了变形和再创造的宝伞风铃。第二种类型则打破宝伞形象的限制的新藏式风铃,融入了现代风格,以新的灵感创作出新的风铃。
“每年都有 不亦说乎”
——年都乎村民俗日历”
王卓琪 刘硕
年都户民俗日历设计旨在展示和传承热贡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从热贡地区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通过精美的插图与AR技术的相辅相成,将这些文化瑰宝呈现在观者面前。设计风格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用简洁大方生动的版面和鲜明的色彩,增强了视觉吸引力和阅读体验。每个月的页面都包含了相关节日的历史背景、民俗活动及其文化意义,如於菟、晒佛、羌姆等等,使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年都户村及热贡地区的特色民俗。同时,日历中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鼓励观者参与和体验这些习俗,让观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热贡习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