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数学学院苏绣文化体验团苏州行圆满结束


   氤氲姑苏,烟雨江南。苏州这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以一门古老艺术——苏州刺绣而扬名天下,“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苏绣经历了风雨沉浮,一步步脱颖而出,被誉为四大名绣之首。抱着对苏绣的一腔热忱,2014年7月3日,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苏绣文化体验团一行4人从北京出发,前往“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市镇湖镇展开了为期21天的实践生活。

  7月4日,实践团来到位于苏州市镇湖镇的“绣品街”,有幸认识了著名刺绣艺术家姚卫娟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老师家各式各样的苏绣作品,单面绣、双面绣、异色双面绣让实践团四人眼花缭乱。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初次见面老师就把我们带进了她的工作室,并向我们介绍了每一位绣娘正在绣的作品以及正在使用的针法,在老师的耐心阐述下,从未接触过苏绣的我们了解了苏绣“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更体会到每一幅苏绣作品背后的汗水和努力,不禁感叹于那句“苏绣似画非画,十指间流淌的美”。

  看到这些构思精巧、秀丽细致的苏绣,体验团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经与老师协商后,在接下来的20天里,实践团成员深入体验苏绣文化,每人挑选了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老师家当起了“小绣娘”。从配线、上绷、劈线到学习针法、穿针引线,每一项都需要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中的不易。一根普通的丝线分两绒,每绒八丝,每丝又分成十几毛,分出的毫毛轻轻盈盈飘在手上似梦似幻,而山水图为了表现景色的细腻生动、清丽朦胧,常常只使用一丝或两丝,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实践后期,数学与统计学院孙红权老师和2014级辅导员董学敏老师来到苏州加入了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在亲自尝试了苏绣的劈线、穿针、绣花之后,他们也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致,纷纷感叹苏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穿插于“绣娘”生活之中,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体验了镇湖的农家生活,并一同与学院两位老师采访了姚卫娟老师老师和身边的绣娘。在对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苏绣”在苏州话的发音就是“做生活”,在镇湖8000绣娘眼中,苏绣俨然已经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不就是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刺绣名扬天下,但刺绣艺术的发展也日益面临知识产权问题的发展瓶颈:绣娘们的刺绣作品底稿少有原创,而自己的精品常常被别人仿冒;同时镇湖90后的女生很少会留在家里学习刺绣,苏绣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

  早在发团之前,实践团成员就一直想为苏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些什么,让苏绣能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使更多的人不再只停留于十字绣这种“傻瓜绣”,而是真正去接触一门艺术。正当实践团成员一时想不到好的宣传手法、为此而愁眉不展之时,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及夫人彭丽媛在访韩午宴上向韩国总统朴槿惠赠送了苏绣双面绣《木槿花开》的新闻。而后的南京青奥会上,彭丽媛邀数位外方领导人夫人一起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一起坐在尚未完工的苏绣作品《丝绸之路》旁,在“非遗”传承人姚建萍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刺绣,并因其创作了国礼《木槿花开》向其致谢。

  第一夫人对苏绣的关注足以提升国人对苏绣的认知度,国母邀请各国夫人一同体验苏绣的举动更足以激发国人对苏绣的热情。而此时的“苏绣小分队”也意识到,虽然我们不能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浅显易懂的苏绣宣传手册,普及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苏绣的“继承人”。虽然我们只是13亿分之4,但是只要尽我们全部的力量去宣传、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的苏绣之行就不会没有作用。

 

  21天的实践活动已然结束,带着各自的作品,实践团成员早已回到北京,但这21天所学到的一切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一针一绣艺,一线一梦境。一根绣花针,刮起针尖上的中国风,这便是苏绣的魅力。

附学生亲自手绣四副作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