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荩民:爱国奋斗的“五四先驱”


五十年代,在北京工业学院工作时期的陈荩民先生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五四百年”之际,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奋进新时代,我们不应忘记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师中,就有这样一位“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五四先驱”。他就是陈荩民先生(1895-1981),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

爱国为民,“翻墙入院,痛打卖国贼”

  陈荩民,原名陈宏勋,1895年7月5日生于浙江省天台县一户店员家庭,从小边读私塾,边在家劳动。1916年,中学毕业后,陈荩民考入北京高等师范(现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从此开启与数学结缘的一生。

  20世纪初的中国,国弱民贫,在各国列强的欺辱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在弱肉强食的国际争锋中,风雨飘摇。从浙江老家来到古都北京,陈荩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但是他也看到了社会的民生凋敝和黑暗腐朽。于是在求学期间,陈荩民立志发奋学习,挽救民族,振兴国家,成为了学习德先生(民主)的实践者和赛先生(科学)的积极分子。

  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上的觉醒,陈荩民很快就加入到当时北京高校的进步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爱国活动,参加社会服务。1918年,陈荩民被选为北京高等师范和北京大学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国民》杂志社评议部评议员。不久之后,他又在北京高师与匡互生、向大光等同学联名发起成立半工半读的“工读会”,后改名为“平民教育社”。

  1918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本应该收回德国侵占山东的权益,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但是各国列强却在巴黎和会上决议,将德国在山东利益转让日本。中国将要以“战胜国”身份,接受“战败国”的待遇,消息传来,举国激愤。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各高校预定1919年5月7日,也就是在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的国耻日,举行游行抗议活动。后因巴黎和会上谈判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而反动政府也已做好对游行的镇压准备。各高校决定于5月4日上午,提前举行游行示威,在天安门集会,后奔赴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

  陈荩民作为高师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其中,当游行队伍受阻,改道直捣卖国贼曹汝霖位于赵家楼的住宅时,面对紧闭的曹家大门,和军警的防守,身材高大的陈荩民,踩在同伴肩头,打破临街的窗户,第一批跳入院内,打开了大门。

  “当时,曹家门紧闭,已有许多军警在周围防守。愤怒的学生一拥而上,用木棍、石块、砖头撞击。我身材较高,就踩在高师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被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我和同学把大门门锁砸碎,打开大门,于是,外面的同学一拥而入。我们到处搜寻曹汝霖,但他和陆宗舆早已逃匿。只有章宗祥躲藏在厢房的大衣柜里,被我们抓了出来。他已面如土色,跪在地上,大家拳打脚踢,把他打得半死。同时,曹家被捣毁,后院已起火。”这是陈荩民先生1979年对自己当年参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一段回忆。

  随后,包括陈荩民在在内的三十二人,因未能及时撤离,被反动军警逮捕、关押,关押期间反动军警对陈荩民等人进行了毒打和审讯。陈荩民的眼镜被打掉,手表被打坏,胳膊也被打得鲜血直流,被关在牢房里,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同学之间不能交谈。直至5月7日,在各高校的罢课抗议下,经过各校校长和爱国人士的奔走营救,被捕学生终于获得保释出狱,得到了北京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图中被高举者右起第一人为陈荩民先生

  “被欢迎的同学被邻近的居民围住。我们一下车,就给戴上大红花,把我们一个个抬起来,高高举起,并为我们拍摄了两张照片。群众的爱国热情倾注在我们被捕获释者的身上。我们能获释返校,这是群众的力量,这是全国人民的胜利,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终生难忘。”六十年后,陈荩民在文章中回忆起当时被释放的情景,仍感到历历在目。

  陈荩民出狱之后,在校长陈宝泉的建议下,将名字宏勋改为荩民,免得再被传讯或逮捕。5月7日,刚刚出狱的陈荩民回到学校后,又积极投入到抵制日货运动中,并以北京高师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北京市各界抵制日货委员会联合会,还被推选为主席和北京学生联合会副主席。随后,他积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抵制日货。

  1920年,陈荩民在北京高师数理部毕业后,留校任附中的教师并兼任高师会计课主任。1921年,陈荩民前往法国里昂留学,并在里昂中法大学边补习法文,边攻读数学。之后,因为揭发校方负责人克扣公款,为避免报复,转至法国底雄大学习。

  

战火硝烟中,坚定教育报国

  1925年,陈荩民在法国取得数学硕士学位,毕业回国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始终怀揣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的陈荩民,选择了教育报国,振兴民族。

  回国后不久,陈荩民就应聘担任浙江省第六中学校长。然而,来到浙江六中的陈荩民,面对的则是陈旧的校舍、破烂不堪的桌椅和残缺的仪器设备。为了迅速恢复浙江六中的办学,陈荩民四处借钱修缮校舍、购置设备,仅仅半年学校工作便井然有序起来。但是,当陈荩民另有聘任准备离校之时,国民党教育当局却找借口拒绝偿还陈荩民筹措来的2000银元的办学款。最后,陈荩民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为了保护好家乡的教育事业,甘愿自己分期偿还借款,他和夫人节衣缩食,直到两年后,他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时,才还清了这笔办学巨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陈荩民携全家返回故乡天台县,当时天台地区教育落后,全县只有一所初级中学,每年招收学生50人,而天台和临近几个县,还有许多青少年失学在家。于是,在热心人士的支持下,陈荩民夫妇几经周折,申请到上海育青中学内迁天台,而这所中学正是由陈荩民夫人阎振玉女士所创办。上海育青中学在战火中早被夷为平地,仅剩下校名,内迁其实就是新建。陈荩民夫妇亲自筹划选择校址、建筑校舍、购置图书仪器设备和聘任教师。后来,由于要求入学的学生逐年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发展到拥有高、初中学生1000多人,又设立了城乡分部、乡镇分部、浙江温岭县分校共4个教学点。解放前夕,这所学校培养了初中高中毕业生3000余人,对解决青年就学,提高天台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泰顺北洋工学院旧址——百丈口镇东岸村

  除了积极举办基础教育,陈荩民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留下自己爱国奋斗的笔触。1939年,在育青中学建校过程中,北洋工学院决定在浙江复校,并聘陈荩民担任院长,但校址久未确定。为此,陈荩民四处奔走,最后选定在未被日寇占领的泰顺县百丈口镇建校。建校之初,一无所有,学校要靠租借场地办学,直到1943年才建成一批简易的建筑。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陈荩民亲自联系建校事宜,经常要往返数百里,还要翻山越岭。正是在他这种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带动下,全校师生艰苦奋斗,终于使北洋工学院在浙江复校。陈荩民教育报国,为民族抗战作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陈荩民任北洋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并兼任北洋大学北平(北京)部主任。面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陈荩民非常支持学生们的爱国民主运动,常常掩护学生们的革命行动,还积极营救被捕的学生,并明确抵制反动党团进入北洋大学。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教育部曾动员北洋大学迁往台湾,陈荩民在校委会上与同事们竭力反对,并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和十八名教授联名在天津报纸上发表公开信,要求国民党天津城防司令陈长捷撤出天津。陈荩民在解放前夕曾主持北洋大学校务,积极组织教职工护校,防止破坏。解放后,他还担任了北洋大学校务临时委员会主席。

  

 数学教育大家,为国育才,奋斗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陈荩民依然坚定投身教育事业,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0年,刚刚从华北解放区迁入北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主动邀请、引进国内高水平师资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举办一所社会主义新型重工业大学而筹措力量。在此背景下,陈荩民来到了华北大学工学院任教授并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开始在这样一所新型大学中,继续深耕自己钟情一生的数学,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陈荩民一生执教,在数学领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早在陈荩民留学法国时,他就对“非欧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回国后,在北京高师和北大任教期间,陈荩民曾用英文撰写了《非欧几何学》,把这门新学科介绍给学生们。后来,他又用中文改写、修订此书,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为当时的大学丛书之一,陈荩民为我国近现代数学研究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解放前就颇具影响力的数学教育家,陈荩民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成果卓著,不仅执教过十余门高等数学课程,还自己编印讲义,翻译了大量国外数学文献。解放以后,陈荩民曾主持华北大学工学院数学教研组(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前身)工作,他重视理论研究与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有方,经验丰富,为人谦逊,以身作则,关心青年教师,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我校数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做出卓越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陈荩民还被国家教育部聘为全国工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他所编的《高等数学教程》被列为全国工科院校通用教材,为我国工科数学教材建设与数学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荩民一生先后出版了高等数学教材、中学数学教材等近百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数学是基础科学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基础,是基础的基础,研究基础理论也脱离不了数学,为此要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应该加强数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加强我国数学方面的薄弱环节——工程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研究。”1973年初,还是文革期间,虽然受到运动冲击,但是陈荩民仍然心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冒着政治风险,在专门给周恩来总理写去的一封关于加强数学研究的信中这样写到。周总理对这封信很重视,指示办公室给陈荩民打来电话,请他开列国内应用数学领域的专家名单。

左图为陈荩民先生1957年所著《高等数学教程》,右图为陈荩民先生83岁高龄重新编写的《高等数学基础》

  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已经83岁高龄的陈荩民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虽然已经不能亲自授课,但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与他人合作重新编写了《高等数学基础》等教材。“图书资料不能完全摊开,找资料比较困难,但我坐在沙发上前面放着自制的简易茶几,戴上眼镜再加上放大镜,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的进行了编写审阅的工作。”这是陈荩民对自己八十高龄仍主持编写教材的一段自述。

  1981年,陈荩民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讲到。

  百年来,五四的精神传承不息,爱国奋斗始终是每个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旋律。新时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篇章,更需要青年一代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继承弘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中,爱国、奋斗、追梦的北理工青年师生,不断前进!

  

      本文根据《天台文史资料(第一辑)》整理,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