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本站首页 > 教学工作 > 实践教学

重走星火燎原路 赓续血脉铸忠诚——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井冈山开展实践教学

发布日期:2024-08-06 点击次数: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值此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为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进一步推动红色场馆赋能思政课高质量发展,2024年8月3日至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我校“火种计划”实践团队赴井冈山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现场教学:八角楼里话经典,黄洋界上说党史

  8月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实践教学的第一站八角楼。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此写下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先祥老师围绕这两篇经典文献进行了现场教学,他从“毛泽东何以引兵井冈”入手,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中的首创性贡献,深入分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八角楼里话经典

  下午,实践团登上了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在这里打响,红军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击溃了敌人四个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代老师带领队员们朗诵了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他结合诗词内容讲述了黄洋界保卫战发生的背景及经过,并介绍了这场战役的指挥官何挺颖的生平,勉励新世纪的05后们以何挺颖这位20世纪的05后为榜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黄洋界下说党史


行走课堂:大井小井访遗址,北山陵园悼忠魂

  8月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了大井村,这里是毛泽东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首先到达的地方,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迹。队员们跟随解说员参观了朱毛旧居,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探寻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红色记忆。在一块石头前,队员们纷纷打卡拍照。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坐在这里读书看报,被人称为“读书石”。站在“读书石”前,大家仿佛再次看到了当年毛泽东读书的身姿。接着,实践团来到了井冈山最沉重的打卡点——小井红军医院。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这里有800多名红军伤兵员。井冈山失守后,留在这里的130多名重伤病员被国民党抓获,面对严刑拷打,他们坚贞不屈,最后全部英勇就义,医院也被烧毁。队员们被人民军队第一所正规医院最后的悲壮所震撼,也为红军战士的牺牲精神所激励。

  随后,队员们抵达当天实践研修的最后一站——北山烈士陵园。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多达4.8万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5744人,他们的名字都刻在北山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烈士陵园内游客如织,大多数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队员们和这些青年学子组成整齐的方阵,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敬献花圈,并面向团期重温入团誓词。

向烈士敬献花圈


研学展示:聚焦井冈红,畅想中国梦

  8月5日晚上,“火种计划”实践团联合南京大学、宁波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办了“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成果展示活动。五所高校的学子们围绕“聚焦井冈红 畅想中国梦”的主题,分享了连日来在井冈山研学的心得感悟。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韩玥同学以“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为题进行了思政课教学展示,她分别从“山路之源”“山路之险”“山路之玄”三个方面解答了井冈山道路何以开辟、何以受挫、何以成功。

研学成果展示(摄影:王浩宇)

  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把课堂搬进红色场馆,让教学走进历史现场,用革命文化推动思政课走心,对于落实“可言、可研、可验”的实践教学理念、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玥

核稿:朱广亮

下一条: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成功落幕